2025 年暑期,北京林業大學 “尋根基層校友尋訪團” 正式踏上征程。團隊成員通過系統尋訪扎根于鄉村振興一線、社區治理前沿、生態文明建設基層等關鍵領域的北林校友,深度挖掘并生動展現他們在祖國大地最需要的地方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精神的真實歷程與寶貴經驗,彰顯當代北林學子的責任與擔當。
從觀察食品樣本氣泡到分析互聯網用戶數據,從追求實驗精確到滿足市場需求,食品科學專業出身的龐仕龍學長在互聯網行業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畢業的十字路口,他沒有著急用人生下注,而是留出寶貴的探索期。在這段時間里,他嘗試了多個方向,與專業相關的食品企業研發崗位,市場營銷工作,甚至考慮繼續深造攻讀研究生。其中,在嘗試互聯網相關工作時,他發現自己對互聯網行業的快速變化和創新模式充滿了興趣。最終,他做出了投身互聯網創業的選擇。如今他發自內心的慶幸并自豪做出當初的決擇。“人的素質,終將在應對變化的征途中顯現光芒。重要的不是最初的專業,而是在變化中觀察、學習、調整,并勇于邁出第一步。” 他的故事是跨界融合、底層能力致勝與主動定義自我的生動注腳。
如果是龐學長的經歷是對“選擇”的生動詮釋,那楊不舍學長則證明了“溝通與適應”在人生路上的重要性。目前正投身于工程局投資管理造詣崗位的楊學長,認為在工作期間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溝通。在他看來,“溝通能力” 是職場立足的關鍵。“無論是協調事務、解決問題,還是爭取資源,都離不開有效溝通。其次還有對于時間的掌控,他在采訪中說道:“時間管理很重要。后續工作繁雜,有日常事務、棘手問題和緊急任務,這需要從大學就開始掌握,合理利用時間。”而面對行業變化,他則保持學習韌性,“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BIM 技術…… 這些新趨勢要求我們從‘專才’變成‘通才’”,如今工程管理需兼顧設計、施工、運維全流程,甚至要懂人工智能監測。談及給學弟學妹的寄語,他凝練為 “珍惜當下,相信未來”。同時,他特別提醒:“一定要去實習,不在那個環境里,永遠無法真正了解工作狀態。” 這句樸實的建議,藏著對后輩 “主動探索、腳踏實地” 的期許。
其他學長也大方的分享了自身的經驗和智慧,每一個都使團隊成員獲益良多。深耕生態治理的校友回憶,大學時的野外實習讓他真正理解 “知山知水” 的內涵 —— 課本上的生態理論,要在田間地頭的土壤檢測、植被修復中才能落地。他建議:“多走進自然,把實驗室數據與實地情況結合,基層的每寸土地,都是最好的課堂。”而扎根社區治理的校友分享,大學期間的社會實踐讓他學會了 “站在群眾角度想問題”。從協調鄰里糾紛到推動老舊小區改造,他說:“北林‘樹木樹人’的理念,在基層就是‘解決一個問題,溫暖一片人心’,耐心與細致比技巧更重要。”
學長們毫無保留分享的成功經驗與挫折教訓,為學子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成長參考,構筑起連接校園與社會的 “經驗橋梁”。而學長們面對挑戰時的從容、堅守信念時的篤定、規劃未來時的清晰,則極大緩解了學子面對未知前程的焦慮與困惑,代之以前行的勇氣與清晰的動力。本次活動取得了滿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