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植物新品種權則是保護這顆“芯片”的核心知識產權。如何盤活這一無形資產,破解種業企業,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瓶頸,成為推動種業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命題。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融資作為一種創新金融模式,雖在政策層面得到鼓勵,但在實踐中仍面臨準入嚴苛(客體認定難)、效度失準(評估規范缺)、責任失衡(風險分擔難)三大核心困境,亟待探索優化路徑。
為深入探究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融資的現實痛點與優化可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小種子大力量”社會實踐團隊于2025年暑期奔赴多地,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一場聚焦“知產賦能種業”的深度調研。團隊深入政府機關、市場主體、司法機構與律所等多重主體,力求獲取多維視角的一手資料。
圖一 “小種子大力量”團隊實地調研足跡圖 調研紀實:實地調研探索優化路徑為激活種業創新活力,破解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融資難題,團隊聚焦
“政府—企業—金融—專業機構”全鏈條,通過實地走訪與深度交流,系統梳理堵點、探尋優化路徑。
團隊先后走訪
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湖北立豐律師事務所等單位,從司法與實務視角探究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融資的法律支撐短板。交流中發現,當前品種權質押登記流程不規范、侵權責任界定模糊等法律條款空白,已成為制約金融機構與企業開展業務的核心障礙。例如,質押登記效力認定不明確可能導致權利歸屬爭議,而侵權賠償標準缺失則加劇了金融機構的風險顧慮。法律機構結合實務案例建議,需從立法層面細化質押登記規則、明確侵權責任劃分標準,為業務開展筑牢法治基石。
在
武漢艾迪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中小型種業企業,團隊深入了解創新成果轉化的融資困境。企業反映,現行質押物準入標準過度側重成熟品種,對具有市場潛力的研發中品種或小眾特色品種包容度不足,導致大量創新成果難以快速轉化為融資資本。
圖二 “小種子大力量”團隊實地調研(一)在
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等保險機構的調研中,團隊發現種業企業對保險工具的應用存在普遍顧慮。一方面,品種權侵權風險高、定損難,導致保費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理賠條件嚴苛、流程復雜,降低了企業投保意愿。保險機構坦言,單純依靠市場機制難以平衡風險與成本,需通過政府補貼降低企業保費負擔,同時優化理賠條款,才能讓保險真正成為種業融資的“風險緩沖墊”。
團隊成員前往
湖北正量聯行資產評估有限公司、武漢贏天聯合管理有限公司等評估機構調研后,法學品種權價值評估是質押融資的關鍵堵點。當前行業普遍缺乏“農學+金融+法律”復合型人才,評估報告往往因專業性不足難以獲得銀行認可;更重要的是,全國范圍內尚未形成統一的品種權價值評估標準,不同機構對同一品種的評估結果差異可達數倍,嚴重影響金融機構決策效率。
在
武漢市洪山區知識產權局、湖北省知識產權發展中心等政府部門,團隊重點探討了《武漢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方案》的實施難點。盡管地方已出臺專項政策,但實際推進中仍面臨多重阻礙:出質登記流程繁瑣、審批周期長,降低了企業積極性;而銀行因品種權穩定性差、評估標準缺失,對試點業務持觀望態度,導致政策紅利難以充分釋放。政府部門表示,將在優化登記流程、推動評估標準區域統一等方面持續發力,同時加強銀企對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種業創新的支持力度。
圖三 “小種子大力量”團隊實地調研(二)成果展示:從理論到實踐的突破經過與多方主體的訪談調研,團隊結合現行法律法規、學術期刊以及網絡資料共同整理完成《知識產權資產評估指南》、《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融資法律法規梳理》、《植物新品種權侵權維權手冊》、《植物新品種權維權實務指南》以及《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融資操作指南》。




圖四 “小種子大力量”團隊成果展示結語“小種子大力量”團隊以知識產權視角,深入中國種業融資最前沿。在種業振興的時代浪潮中,青年主動肩負起推動農業現代化的使命擔當,立足知識產權領域,助力破解種業企業融資困境,為激活農業無形資產價值貢獻智慧。始終緊跟國家戰略導向,將個人成長融入種業振興大局,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在服務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書寫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