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話村支書:解碼鄉村振興“白廟路徑”
實踐首站,團隊負責人鄭億豪帶領隊員與白廟村黨支部書記展開深度訪談。圍繞村莊產業結構、生態治理、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等議題,村支書詳細介紹了當地基礎建設的變換與改善,基礎設施得到的有力改善,環境衛生也得到良好的提升,白廟村主要產業以水稻為主,依托木蘭文化資源發展特色規劃。“我們正探索農旅融合的新模式,期待高校青年為鄉村帶來新視角!”
訪談中,村支書特別肯定大學生團隊在鄉村IP設計、新媒體宣傳方面的專業價值。團隊成員表示:“村支書的講解讓我們看到理論落地的可能性,更堅定了用設計賦能鄉村的決心。”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村支部書記合影
圖為在村民的帶領下參觀稻田
二、民生服務:細微之處見真情
實踐團踐行社會公共服務宗旨,走訪多戶人家,贈送成員自己設計的武漢學院紀念品,并了解每戶家中情況,為我們后期的賦能鄉村振興打下基礎。實踐團為多戶老人提供“三個一”服務:安全員劉紫萱帶領成員為留守老人清掃居所,擦拭桌面灰塵,打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傾聽老人講述改革開放初期奮斗故事;與老黨員對話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奶奶說:“現在年輕人用手機拍視頻,能不能教我把這些故事傳下去?”成員們也耐心指導教學,幫助奶奶在社交平臺上宣傳他們的家鄉風光與生活日常。
圖為實踐團成員幫助村民打掃衛生
三、特殊黨課:餃子里的初心傳承
實踐團隊員們為老人打掃院落、整理菜園后,圍坐聆聽他講述上世紀七十年代帶領村民開荒造田的故事。爺爺親身經歷的故事無比振奮人心,“現在政策好,但艱苦奮斗的本色不能丟!”爺爺鏗鏘的話語讓隊員們深受觸動。爺爺至今保留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好習慣,親自養殖家禽、種植果樹,還熱情邀請我們一同采摘。院子里月季、櫻花樹、葡萄架等植物一片生機盎然,每月都有鮮花綻放。
恰逢午飯時分,奶奶邀請我們一起吃她包的餃子,當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爺爺動情地說:“這頓餃子吃出了‘家’的味道,你們就是鄉村振興的新生力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給部分村民贈送紀念品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老黨員爺爺合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豐富的實踐活動結束后,王老師總結道:“本次活動是課堂思政的生動延伸,學生們在服務中讀懂國情民情,更在實踐中驗證了藝術設計在鄉村品牌建設中的價值。”該團隊后續將持續結合白廟村木蘭文化資源,通過短視頻平臺推廣特色民風民俗,將所學專業與實際相結合,持續助力鄉村振興。
文:劉紫萱 魏思豪
圖:佘康 鄭嘉欣
審核:鄭億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