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至31日,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三下鄉實踐團隊晉中文脈筑夢團在王森老師的指導下走進山西晉地,先后深入晉中平遙古城、太谷區、祁縣等地,圍繞非遺文化傳承與古建筑保護展開了一系列深度探索與實踐活動,力求為當地文化遺產的延續與發展貢獻力量。
一、深耕晉地非遺,傳承文化根脈

圖1初入平遙古城孟瑤供圖
在平遙古城,團隊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四大漆器之一的推光漆器。這項傳統技藝正面臨年輕傳承人短缺、傳播范圍有限的困境。團隊成員走訪了4家漆器工坊,與渠師傅深入交流,針對推廣難題,設計出“非遺+短視頻”傳播方案,在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同步推廣,助力推光漆器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圖2采訪推光漆器傳承人張怡帆供圖
而在太谷區,形意拳的傳承同樣面臨斷層挑戰,60歲以上傳承人占比達75%。團隊尋訪到形意拳傳人高寶東師傅,共同學習他整理的2萬余字手稿,并記錄練習視頻。
圖3聽高師傅講解編寫的形意拳手冊孟瑤供圖
為了解形意拳在當代的新發展,團隊還在當地武館學習武館弟子的訓練,感受這項傳統拳術在生活中的延續與變化。高師傅感慨:“孩子們的熱情讓我們看到了拳術傳承的新希望。”

圖4武館弟子訓練及隊員學習形意拳孟瑤供圖
圖5與師傅合影留念喬俊浩供圖
二、探訪晉中三地,守護古建遺產 與此同時,團隊也奔赴平遙縣、太谷縣與祁縣,聚焦古建筑的保護與平衡。從相關數據來看,三地古建筑的現狀各有不同。
古建筑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其現狀不容樂觀。近十年來,山西省部分未重點保護的古建筑損壞率達30%,自然侵蝕與人為破壞嚴重威脅著這些歷史遺跡。
實踐過程中,團隊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古建筑分布分散、交通不便,且當地居民對古建文化認知參差不齊。在與平遙古城十年老居民的對話中,“古城里面不能沒有居民”的觀點,讓團隊感受到了居民與古城之間深厚的聯系。
圖6老居民講古城發展喬俊浩供圖
在裴老師的帶領下,團隊走進以“五堡一街”格局聞名的平遙岳壁鄉梁村。“這樣的設計既符合禮制規范,又能緩沖雨水對地基的沖擊,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圖7裴老師講梁村喬俊浩供圖
然而,這份智慧正面臨挑戰,近三成古建筑因自然侵蝕和結構老化瀕臨損毀,更令人憂心的是居民流失。“沒人住,再好的房子也熬不過歲月。”村民的感嘆道出了古建筑難以保存的核心困境。
從岳壁鄉梁村到喬家大院,團隊見證了另一種生存狀態。這里19處院落313間房屋保存完好,90%的完好率背后,是商業化運營與文物保護的精細平衡。

圖8梁村村委會留影喬俊浩供圖
景區通過限制日接待量、采用傳統工藝定期修繕,讓磚雕、木雕等裝飾在游客注視下依然鮮活。

圖9團隊和游客參加大院小游戲秦華凱供圖
圖10喬家大院留影喬俊浩供圖
三、助力文化新生,延續晉地文脈 無論是非遺傳承還是古建保護,都指向了文化遺產與時代共生的命題。祁縣一位居民在交流后感慨:“以前沒意識到身邊老房子這么珍貴,聽了學生講解,以后一定好好愛護。”
接下來,團隊將聯合兩地文旅部門,搭建“晉地非遺數字庫”,同時計劃與當地文物保護部門達成一致,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大古建文化宣傳力度,持續助力傳統技藝與古建筑煥發新生,讓晉地文化根脈得以傳承。
作者:任思穎
來源: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三下鄉實踐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