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淮河風帶著麥香,吹進了“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青磚黛瓦間。2025年7月21日,宿遷學院“宿青說”青耘小崗實踐團的學子背著行囊站在小崗村口,望著路牌上“改革大道”四個燙金大字,一場關于青春與初心、傳承與成長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
紅手印里的精神密碼 “這18枚紅手印,按下的是全家老小的生計,更是敢闖敢試的勇氣。”在大包干紀念館,講解員的聲音帶著溫度。實踐團成員凝視著玻璃展柜里泛黃的契約書,指尖不自覺地在玻璃上描摹著那些深淺不一的指印。1978年的冬夜,18位農民在這間土屋里簽下“生死狀”,讓“大包干”的火種燎原中國農村,這個在課本里讀過無數(shù)次的故事,此刻在眼前變得觸手可及。
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里,村民聯(lián)名按下的紅手印申請書讓空氣都安靜下來。“沈書記幫我們修路、建紀念館,我們舍不得他走。”當?shù)叵驅У妮p聲講述,讓大家眼眶發(fā)熱,在“兩任村官,六載離家”的字幅前駐足良久,悄悄在筆記本上寫下:“原來擔當,是把他鄉(xiāng)當故鄉(xiāng)。”
田埂車間里的振興答案 “家人們看過來!這串陽光玫瑰葡萄甜度高達22度,是小崗村的生態(tài)好味!”電商基地的直播間里,學電子商務專業(yè)的成員拿起主播牌體驗帶貨助農,眼神發(fā)亮。在150畝葡萄園里,無土栽培的葡萄藤順著支架攀爬,晶瑩的果實掛滿枝頭。“傳統(tǒng)水稻畝產收益千元,葡萄能達到三萬!”研究站站長的話讓實踐團成員們驚嘆不已。而在盼盼工業(yè)園的生產車間,從本地收購的小麥正變成包裝精美的糕點,“每噸原料能增值三倍”的數(shù)字,讓經濟管理學院的同學們算起了鄉(xiāng)村振興的“產業(yè)賬”。
泥土與鼓點中的成長印記 “草盛豆苗稀原來是這種景象!”7月23日凌晨五點,一九七八生態(tài)農業(yè)園的責任田里,團隊成員抹了把臉上的汗水,望著身后剛清理出的半分地。烈日下,同學們分組除草競賽,手掌磨出紅痕卻沒人喊停。當所在“生產隊”憑借最高除草率捧回一等獎時,沾滿泥土的雙手擊掌相慶,那一刻,大家終于懂了“埋頭苦干”四個字的分量。
夜幕下的鄉(xiāng)村球場燈火通明,實踐團與其他高校師生的籃球友誼賽正酣。陌生的配合、跑偏的傳球引來陣陣歡笑,摔倒時同時伸出的援手、進球后不約而同的歡呼,讓原本生疏的隊伍漸漸有了默契。文藝匯演的舞臺上,《最炫民族風》的旋律響起,同學們的舞步與臺下的掌聲共振,青春的活力在夜空里飛揚。
離村前,當年農家里的非遺傳承人教大家敲響鳳陽花鼓。“咚鏘咚鏘”的鼓點里,團隊忽然明白:“小崗精神不只在紀念館里,更在這代代相傳的鼓點中,在田埂上的腳印里,在我們年輕人的心里。”
帶著五天收獲的精神火種、沾滿泥土的褲腳、寫滿感悟的筆記本揮手告別。車窗外,小崗村的稻浪翻滾,陽光灑在“改革大道”的路牌上,也照亮了青年們心中“敢闖敢試、實干擔當”的青春路標。這場小崗之行,早已不是簡單的實踐之旅,而是一次精神的接力——18位農民的紅手印與青年學子的青春誓言,在這片改革熱土上完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