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清晨,團隊在獨山村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引導下,抵達李偉居所。精神矍鑠的李偉熱情接待隊員,主訪人王秋成以親和溝通引導其回溯嗩吶在當地的百年脈絡。據其講述,嗩吶曾是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的“靈魂之聲”,承載著村落集體記憶,如今卻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隊員們全程錄音錄像,將其手持嗩吶的影像與口述史悉心存檔,構建起濃厚的文化對話氛圍。
訪談深入后,李偉展示銅質嗩吶的哨片、桿身、喇叭口等部件,強調“哨片是靈魂”——需以蘆葦手工精制,經十余道工序,考驗匠人耐心與悟性。他憶及學藝歷程:自幼隨父研習,“冬練三九強氣息,夏練三伏熟指法”,終成當地名家。談及往昔樂隊伙伴,他難掩悵然:“社會發展快,單靠演奏難維生計,老伙計多已轉行,合奏盛景成追憶。”提及鮮少有人愿沉心學藝,其眼中惋惜更顯傳統技藝傳承之艱。
訪談接近尾聲時,李偉主動提出進行現場演奏。他選取了《掛紅燈》和《黑土地》兩首代表作:前者節奏歡快、旋律喜慶,展現出民間節慶的蓬勃活力;后者音色深沉、韻味渾厚,飽含著對土地的深厚眷戀。李偉端坐于椅上,氣息沉穩,指法靈動,樂曲聲時而高亢激昂,時而低回婉轉,令在場的隊員們屏息凝神、沉醉其中。演奏結束后,李偉解釋道,《黑土地》創作于上世紀70年代,其靈感來源于農耕生活,旨在呼吁年輕人不忘鄉土根脈。團隊成員對李偉的演奏表示衷心感謝,并邀請他前往村黨群服務中心,為孩子們開設一堂嗩吶藝術傳承課。
紅絲線系連著古老技藝,新聲音傳遞著永續傳承的希望。此次拜訪不僅是一次對嗩吶文化的記錄,更是青年一代對傳統技藝的崇高致敬。在現代化的洪流中,李偉的堅守猶如一盞明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指明了方向。實踐團隊通過系統性的挖掘與整理,為嗩吶藝術的數字化保存與傳播奠定了基礎,彰顯了“薪火相傳”的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