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不僅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更是促進地方文化繁榮、為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的關鍵引擎。7月8日至18日,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緯千年”社會實踐隊在福建省廈門市、泉州市、莆田市、寧德市等地開展了關于福建沿海地區特色服飾文化的社會調研,旨在剖析當地如何通過創新性傳承非遺服飾文化,推動文化振興賦能產業振興,并探索多方合力共同驅動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多元文化交融孕育了璀璨的服飾文化:惠安女服飾以“黃斗笠、花頭巾、藍短衫、銀腰帶”的海洋風格聞名;蟳埔女簪花圍以“頭頂花園”的獨特妝飾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符號;湄洲女“帆船頭、大海衫、紅黑褲”的裝束將媽祖文化的神圣與海洋的浩渺融為一體;畬族服飾的鳳凰紋樣刺繡技藝承載著民族圖騰信仰。然而,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正面臨傳承斷層危機、現代化轉型艱難或商業化嚴重等挑戰。
為深入探究福建特色服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脈絡,“經緯千年”社會實踐隊先后深入安踏集團、豐澤區文化館、惠安縣文化館、湄洲島媽祖源流博物館、閩東畬族博物館等地參訪調研。團隊與五位非遺傳承人進行了深度交流,更通過實地走訪、研討交流等方式,從多方視角詳細掌握了福建三大漁女服飾及畬族服飾的傳承現狀,深入梳理了服飾文化傳承與推廣所面臨的深層次難題。
在歲月長河中默默堅守,傳承人們始終初心如磐。實踐隊有幸在泉州市惠安縣小岞鎮拜訪到惠安女服飾代表性傳承人康復順老師,他向隊員們詳細解讀了惠安女服飾的深層文化密碼。蟳埔女習俗代表性傳承人黃晨老師更是強調“見人,見物,見生活”,他堅持以傳統工藝為核心,確保體驗者感受純正的蟳埔女文化,讓每一位踏入這片土地的旅人都能邂逅那遺落在時光深處的漁家風情。
圖1 非遺傳承人康復順老師向實踐隊成員介紹惠安女服飾 黃億棟 攝
如果說康復順和黃晨老師詮釋了對傳統的堅守,那么新一代傳承人則在探索如何讓傳統活在當下。在曾茹婷母女的如約巧遇品牌工作室,實踐隊隊員親眼見證了創新驅動下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作為惠安女服飾傳承人,曾茹婷與母親劉烏巧將傳統惠安女服飾的精髓與現代理念相結合,不僅與“茶山派”、“達膚妍”等品牌聯名推出更具日常穿搭感的服飾,甚至讓惠安女服飾亮相中法時裝秀、大連時裝周等國際國內時尚舞臺,成功地將傳統變為流行,極大地激發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服飾的濃厚興趣。
圖2 “經緯千年”實踐隊訪談曾茹婷母女并參觀工作室 潘俊彥 柯海辰 攝
在惠安縣崇武鎮,惠女銀腰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劍銘老師則將目光投向了當下流行的元素和新興的技術,創造性地利用AI技術并根據不同需求將銀腰帶的傳統元素巧妙融入到吊墜、手鏈等小物件中,使傳統工藝衍生出的新品更具現代感和實用性,從而極大地拓寬了銀腰帶文化的受眾群體和應用場景。這些傳承人不僅是傳統技藝的守護者,更是文化創新的先行者,他們的探索為傳統服飾煥發新生、實現經濟價值轉化與現代接軌提供了鮮活范例,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嶄新的思路。無論是曾茹婷的品牌化、時尚化探索,還是李劍銘對科技元素的擁抱,都彰顯了非遺傳承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蓬勃生命力。
圖3 非遺傳承人李劍銘向實踐隊員展示銀腰帶 陳辛夷 攝
傳統服飾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更需政府的政策護航與企業的商業化創新引領。在與豐澤區文化館許哲宗副館長、惠安縣文化館鄭慧芬副館長深入交流中,實踐隊了解到特色服飾文化走紅絕非偶然,而是長期耕耘的結果:豐澤區文化館自上世紀90年代起便致力于蟳埔女文化的挖掘與推廣,通過舉辦攝影、文學活動、非遺進校園等方式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惠安縣文化館則推動傳統紋樣與現代工藝結合,降低穿著門檻,提升實用性。
圖4 “經緯千年”實踐隊與豐澤區文化館許哲宗副館長座談 尤奕林 攝
此外,湄洲島旅游和文化體育局也以節慶活動為平臺,通過服飾展演將媽祖信俗及其相關的湄洲女服飾等傳統技藝的文化價值有效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與社會價值,并積極促進非遺與產業發展深度結合,形成了文化與產業共生共榮的良好局面。政府的宏觀規劃與基層文化館、旅游文化部門的細致落實,共同構成了非遺活態傳承的堅實保障。
至于傳統服飾文化如何推動經濟價值轉化,實現文化振興賦能產業振興?為探索這個問題,隊員們與安踏高級設計師孫佳欣圍繞國風元素提取與創新設計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如何平衡傳承與創新,探索傳統意象的現代化表達。在寧德市博物館,趙苗樵副館長與畬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林章明老師反復強調“知識儲備是創新的前提”,這不僅讓實踐隊員明白了在后續建設創新前期深度學習的重要性,也為未來在福建特色服飾文化傳承與商業價值融合上提供了寶貴經驗。
圖5 “經緯千年”實踐隊參訪安踏集團 潘俊彥 攝
受考察調研的啟發,實踐隊正積極著手建設系統性的“福建特色文化元素庫”,通過對傳統服飾的紋樣、色彩、形制等進行數字化提煉與分類,為設計師、文創企業和研究者提供可供創新利用的文化資源,搭建起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之間的橋梁,從而為更多文化產品的開發和產業轉化提供基礎支撐。
本次實踐不僅讓隊員們深入理解了福建沿海傳統服飾的文化魅力,更從傳承人、政府、企業三重視角出發,系統探究了非遺如何實現創新傳承、商業轉化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未來,隨著政府引導、企業賦能、傳承人創新以及青年力量的參與,福建傳統服飾文化將在新時代浪潮中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成為福建鄉村振興進程中熠熠生輝的文化名片。
文|尤奕林 黃億棟
圖|潘俊彥 尤奕林 柯海辰
版|柯海辰
審|黃詩雨 劉曄 黃億棟
指導老師|劉曄 黃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