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中哀牢山腹地的云霧深處,云南省雙柏縣白竹山萬畝茶園隨山勢綿延起伏。這里不僅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核心產茶區,更通過“茶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探索出一條激活縣域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暑期,南財管工院“萬里鄉鏈”調研隊深入白竹山,通過實地走訪茶園、訪談茶廠負責人、與茶農交流、體驗茶旅項目等方式,深入探索其融合發展新模式。隊員們通過調研清晰地了解到,白竹山以“擴展園區提升品質、協同發展旅游要素、聚焦新興業態培育、深耕茶旅線路營銷”四個舉措為抓手,有效推動了茶產業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新動能。
![]() |
圖為白竹山局部風景 夏婷婷 供圖
產區優勢與文化底蘊:融合發展的
調研隊員在實地考察中發現,白竹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茶旅融合的基石。這里地處海拔為900米至2554米的高原地帶,立體氣候明顯,年均氣溫18.2℃,常年云霧籠罩,土壤富硒,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州級自然保護區以及云南大葉種茶的黃金產區。調研隊成員通過查閱資料獲悉,目前,白竹山有萬畝核心茶園,以生產綠茶為主,白竹山茶品質上乘、口感醇香,其中“白竹銀毫”綠茶曾獲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其卓越品質享譽世界。
深厚的彝族文化為茶旅融合注入了獨特靈魂。通過查閱大量資料與實地感受,隊員們了解到,雙柏縣是彝族古老“查姆文化”發源地,而白竹山所在的法脿鎮,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鑼笙”“老虎笙”的故鄉。調研隊員們親身感受到白竹山濃郁的民族風情與秀美茶山風光的相互輝映,這成為吸引省內外乃至國內外游客的強大磁石。此外,茶農們始終堅信“茶是綠葉,文化是根,兩者結合才能長出產業大樹。”這樸素的認知,恰恰道破了白竹山融合發展的真諦。當地居民對當地文旅融合發展的積極參與,為推動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茶農們還分享了如何通過傳統制茶技藝與現代營銷手段相結合,提升茶葉品牌影響力,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這種模式不僅傳承了彝族文化,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 |
圖為志愿者為調研隊員講解茶產品 夏婷婷 供圖
從
經過團隊成員實地走訪、參觀,對白竹山從茶園到旅游生態圈的轉變路徑作出以下總結:
擴展園區提升品質,夯實產業基礎。據悉,雙柏縣在鞏固現有產業基礎的同時,投入了大量資金對老茶園基礎設施進行改造、維新,實現茶葉生產、加工、銷售標準化,使得茶葉品質可控。調研隊員通過查閱數據了解到,目前,共有投產茶園面積9400畝,茶葉年產值穩定在4000萬元以上,創造務工收入約460萬元,實實在在鼓起了茶農的錢袋子。
協同發展旅游要素,打造沉浸式體驗。圍繞“吃、住、行、游、娛、購、康、體、休、商、學、奇”的旅游12要素,白竹山構建全域旅游要素網絡。白竹山上修有環山公路,交通便利的同時,便于觀賞風景;在核心區建有“茶山云海”玻璃觀景臺,可俯瞰萬畝茶園;白竹山設立彝族茶文化展示館,游客可參與采茶、揉捻、烤茶等非遺工藝實踐;
多家農家樂、主題民宿推出“茶香宴”,茶葉炒蛋、茶熏臘肉等特色菜品維系特色餐飲供應。
聚焦新興業態培育,激活產業動能。調研隊員敏銳地捕捉到,雙柏縣正積極瞄準消費新趨勢,開辟了三大增長新賽道。一是組建了直播團隊,提升線上銷售額,抖音“白竹山茶園慢生活”話題播放量超500萬次;在實地考察鑼笙湖半山酒店、茶山里樹屋酒店、白竹云澗山居等精品民宿的過程中,隊員們發現這些住宿產品巧妙地將茶山景觀與“觀云海、品香茗”的體驗相結合,并衍生出“茶+”融合發展新業態。為了契合當代都市人群“療愈度假”需求,當地打造了茶養生步道徒步、森林瑜伽、山泉品茗等康養休閑活動。
![]() |
圖為茶山里樹屋酒店 夏婷婷 供圖
深耕茶旅線路營銷,擴大品牌輻射。通過對文旅數據篩查發現,白竹山通過精準營銷策略,打破地域局限,依托民族文化優勢與自然生態雙重優勢,精心打造了旅居產業鏈形成旅居產業閉環。“春采茶、夏尋菌、秋摘果、冬賞花”形成了四季皆宜的旅游體驗。調研期間,調研隊員恰逢當地籌備“火把節”,經過親身體驗發現,白竹山結合“虎笙節”“火把節”等傳統節日舉辦盛大的民族文化慶典,已成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有效打破了地域局限,顯著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這四種舉措,不僅將單一的經濟模式多元化,還充分利用了閑置土地資源。
茶旅賦能縣域振興
調研隊員通過綜合調研數據和多方考察,清晰地看到茶文旅融合對雙柏縣經濟結構性升級產生了直接而顯著的拉動作用:茶旅新興業態的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已直接或間接帶動了40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增收;茶旅產業的壯大極大提升了鄉村旅游吸引力,調研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累計接待游客超10000人次。“白竹山茶”區域公共品牌價值隨之水漲船高,隊員們由此還觀察到,品牌溢出效應明顯,有效帶動了周邊蜂蜜、中藥材等農產品的銷售增長,形成了產業聯動的良好局面。
從“結合”到“共生”
深入調研后,“萬里鄉鏈”調研隊總結認為,白竹山的實踐揭示出茶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邏輯在于“生態為底、文化為魂、茶業為核”。隊員通過分析其具體路徑發現,白竹山通過項目集群開發、非遺活化、業態創新以及多產業要素的緊密結合,形成了全縣聯動茶旅融合樣板。茶產業提供實體產品與農耕場景,旅游產業則注入了客流與體驗設計,獨特的彝族文化基因成為其區別于其他茶區的核心競爭力。調研隊深刻體會到當前消費者對生態康養、文化沉浸的需求日益增長,而這,恰好與白竹山優質的茶園生態環境和濃郁的彝族風情高度契合,形成強大的市場吸引力。
![]() |
圖為調研隊員與白竹山生態茶廠負責人合影 夏婷婷 供圖
據悉,隨著云南省大力推進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白竹山憑借其獨特的資源稟賦和成功的融合經驗,有望成為云南乃至全國“綠色康養+深度文化體驗”的標志性目的地。“讓茶園變公園、茶農變導游、茶品變禮品”,這不僅是白竹山茶農們樸素的愿望,更是隊員們眼中鄉村振興該有的生動模樣。白竹山茶旅多元融合發展模式的探索,成功激活了基層經濟單元,實現了產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雙贏,為雙柏縣鄉村振興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可復制的實踐路徑。此次深入白竹山的調研成果,也為“萬里鄉鏈”調研隊后續在其他省份開展的鄉村產業振興調研,提供了寶貴的實證參考和模式借鑒。(通訊員 夏婷婷 汪穎 趙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