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雅韻染九州,文脈灌云川"實踐團隊前往泰州市白馬鎮世澤雕園,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木雕非遺傳承考察活動。這座始建于清代的傳統工藝殿堂,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實踐隊員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窗口。
步入雕園正廳,一組組精美的木雕作品立即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中央展臺上,《八仙過海》群雕氣勢恢宏,八位仙人或持法器,或踏祥云,神態生動傳神。作品采用整塊金絲楠木雕刻而成,木材天然的紋理與雕刻技法相得益彰。展板資料顯示,這件作品歷時兩年完成,其中何仙姑手持的蓮花就雕刻了整整三個月,花瓣薄如蟬翼卻層次分明。
圖為《八仙過海》木雕作品 楊美玲供圖
移步至東側展區,《龍宮探寶》巨幅木雕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這件長2.75米的作品采用深淺浮雕結合的獨特技法,將蝦兵蟹將的鱗甲紋理刻畫得栩栩如生。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作品背面保留了木材原始的紋理,展板說明解釋道:"這種'隨形就勢'的創作理念,體現了傳統工藝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圖為《龍宮探寶》木雕作品 楊美玲供圖
在傳統工藝展示區,隊員們有幸目睹了木雕制作的完整流程。從選材開始就格外講究,展臺上陳列著不同材質的木料樣本,旁邊的說明牌詳細介紹了每種木材的特性與適用場景。粗坯雕刻區展示了各種專用工具,從大號的平口鑿到細小的圓口刀,每一件都閃耀著金屬特有的光澤。最令人驚嘆的是細雕環節,工匠們運用"鏤空雕"技法,在厚實的木料上雕琢出精美絕倫的圖案,最精細處僅有幾毫米的厚度,卻依然保持著極佳的韌性。
展館內的資料顯示,世澤木雕最顯著的特點是"三分雕七分磨"。在完成主體雕刻后,還需要經過數十道打磨工序,才能使作品呈現出溫潤如玉的質感。展柜中陳列著不同階段的半成品,清晰地展示了從粗糙到精致的蛻變過程。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讓在場的每一位隊員都深受觸動。
參觀過程中,隊員們還注意到一個獨特的藝術現象:許多木雕作品都巧妙地利用了木材本身的天然特征。比如《牧歸》這件作品,創作者將木材天然的紋理化作夕陽下的云霞,把一處看似瑕疵的結疤精心雕刻成牧童的斗笠,完美詮釋了"因材施藝"的傳統智慧。展館的互動屏幕上,循環播放著這類作品的創作過程視頻,讓觀眾更直觀地理解藝術家的構思與技法。
文創產品展區展現了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的完美融合。隊員們看到了一系列創新設計的木雕衍生品:既有保留傳統紋樣的書簽、鎮紙,也有融入現代元素的首飾盒、手機支架。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以傳統題材《一團和氣》為原型設計的Q版擺件,既保留了傳統雕刻的精髓,又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趣味。展區數據顯示,這類文創產品的銷量逐年攀升,成為雕園重要的收入來源。
在數字化展示區,隊員們體驗了虛擬雕刻系統。通過觸摸屏操作,可以模擬傳統雕刻的整個過程,從選材到下刀,系統會實時顯示力度、角度的數據反饋。一旁的展板介紹,這套系統是雕園與本地高校合作開發的,旨在用科技手段記錄和傳承傳統工藝。
活動臨近結束時,團隊負責人感慨:"這次參觀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傳統工藝的傳承不僅需要堅守技藝,更要與時俱進地創新發展。"其他隊員也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感悟,有人寫道:"每一件木雕作品都承載著匠人的心血,這種專注與堅持正是當代社會最需要的精神品質。"
離開展館時,夕陽的余暉灑在雕園古樸的屋檐上,院中那棵百年銀杏樹的影子被拉得很長。這棵與雕園同齡的古樹,見證了傳統工藝的興衰起伏,也預示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勃勃生機。
(通訊員 張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