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姬笑童 梁祖飛 王汝菲)近日,臨沂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鄉村建功,青春筑夢”社會實踐團奔赴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緊扣服務鄉村發展,聚焦深入挖掘當地特色建筑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探索其與紅色文化、傳統技藝及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旨在為當地文旅產業升級和鄉村全面振興注入青春動能、貢獻青年智慧。
探訪紅色印記:建筑中凝固的革命歷史 大店鎮是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實踐團首站來到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原大店莊氏莊園“四余堂”和“居業堂”)。成員們手持測繪工具和記錄本,重點考察了這座采用“九街十八巷”棋盤式布局的古建筑群。他們細致觀察了宅第間既獨立又相連的空間關系,記錄下運用“磨磚對縫”工藝砌筑的青磚墻體。門楣、窗欞、柱礎上精美的木雕、石雕紋樣,以及由高大院墻、角樓式瞭望臺和內部暗道構成的獨特“居防一體”防御體系,都成為他們解讀歷史的實物依據。
“這些建筑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場所,更是凝固的歷史、無聲的史詩。”館內講解員的介紹讓成員們印象深刻。實踐團成員王汝菲在筆記本上快速勾勒著瞭望樓的構造,她邊畫邊說:“這種防御設計在戰時非常實用,高墻和暗道體現了先輩們在艱苦條件下的生存和斗爭智慧,本身就是極具吸引力的紅色旅游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對話歷史,堅定信念 實踐團成員在大店鎮走訪調研時,還采訪到了大店鎮兩位八路軍后代。其中一位回憶起父輩的講述:“那時候條件艱苦得很,但大家信念堅定,真是‘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另一位后代則提到當地流傳的歌謠:“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他說:“這就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最真實的寫照。”這些鮮活的講述讓年輕的學子們深受觸動。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兩位八路軍后代交流。王玉碩 供圖
實踐團隨后與大店鎮鎮黨委宣傳統戰委員李玉濤進行了座談。李玉濤詳細介紹了大店鎮依托紅色資源和文化遺產發展文旅產業的總體規劃、當前進展以及遇到的挑戰,如資源整合、品牌打造等。結合前期調研和建筑規劃專業知識,實踐團成員卜春慧提出建議:“可以考慮將分散的紅色舊址、周邊特色村落以及非遺體驗點,通過主題游線進行空間串聯,同時研究如何對舊址建筑進行適度的活化利用,比如增加互動性展示,提升游客體驗。”
匠心賦能振興:黑陶技藝與建筑的融合探索 深入大店鎮泥陶館,實踐團將目光投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店黑陶。他們重點調研了館藏的黑陶建筑構件、裝飾紋樣及傳統泥陶地磚,試圖解碼其中的地域文化密碼。在汲館長引導下,成員們分工協作:對代表性黑陶構件的尺寸、紋樣進行精確測繪和三維掃描;架設攝像機,記錄下老匠人演示的“拉坯”和“壓光”關鍵技藝;同時訪談匠人,探討黑陶材料的物理特性、傳統工藝在現代建筑應用中的可能性及技術難點。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泥陶館聽汲館長講解并記錄傳統工藝。趙志誠 供圖
基于扎實的一手資料,成員們在工坊旁展開熱烈討論。土木工程專業的趙志誠提出:“黑陶的質感和紋樣很有特色,是否可以嘗試將其元素提煉,創新性地應用于民宿的外立面裝飾或庭院景觀中?”建筑學專業的梁祖飛補充道:“比如設計一系列帶有黑陶浮雕的文化標識牌,或者在民宿室內局部運用黑陶磚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間氛圍,既能提升文化辨識度,也能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
深入鄉村一線:問計基層,共繪藍圖 帶著在紅色舊址和泥陶館的收獲與思考,實踐團深入大店鎮五龍山前村進行實地調研。成員們對村內代表性傳統民居及新建農房進行測量,記錄建筑尺寸、形態與構造特征;踏勘村落及周邊環境,分析自然條件;并前往一處民宿施工現場開展測繪與討論。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五龍山前村對傳統民居進行測繪。趙志誠 供圖
調研期間,實踐團與五龍山前村黨支部書記曹現金進行了深入座談。曹現金書記介紹了村莊的歷史、人口、產業現狀、發展規劃,以及在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改善和鄉村旅游發展等方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結合現場測繪和觀察,實踐團成員建議:“新建的民宿或公共設施,在體量、色彩和材質上應盡量與周邊傳統民居協調。對于有特色的老房子,建議先做好測繪建檔,未來可考慮將其適度改造為小型村史館或特色體驗空間。”環境工程方向的成員則關注生態保護,建議開發中注意保護山體水體,采用分散式生態污水處理設施,并多用本地鄉土植物進行綠化。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山東省政府舊址合照。王玉碩 供圖
為期多日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圓滿結束。隊員們從建筑的獨特視角出發,丈量莒南大店這片紅色熱土,解碼建筑所承載的革命歷史,探尋非遺黑陶賦能鄉村的潛力,切身感受基層鄉村振興的脈搏。通過本次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建筑的價值,立志運用專業知識服務鄉村建設,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