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成都錦城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青耕者"實踐團走進高新青年公寓二號苑社區,開展"弘揚先烈愛國志,砥礪奮進新時代"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沉浸式紅色課堂"的創新形式,20余名社區兒童在詩、歌、故事與手工中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讓長征精神在童心中綻放新時代光芒。
詩韻課堂:在平仄中觸摸歷史溫度"紅軍不怕遠征難——"清晨的社區活動室傳來稚嫩而堅定的誦讀聲。實踐團成員以《七律·長征》為"紅色密碼",通過"詩句拼圖""長征地圖填色"等互動游戲,帶領孩子們解碼"五嶺逶迤騰細浪"背后的地理奇跡。當問到"只等閑"的含義時,三年級學生小林搶答:"就像我們跳繩比賽,摔倒了也要笑著跳完!"
故事劇場:用童言童語詮釋信仰力量下午的紅色宣講過程中。成員們用《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的無私奉獻的故事深刻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孩子。老班長臨終前的那句"別浪費"讓現場鴉雀無聲;互動環節,孩子們化身“小紅軍戰士”踴躍回答問題。7歲的朵朵在日記本上畫下感想:"我要當現代小紅丫,幫老師抱作業!"
指尖傳承:五角星里的精神密碼"對角折要像紅軍過雪山一樣認真!"手工環節中,實踐團將折紙步驟融入長征元素。孩子們用鎏金紅紙制作的五角星,在陽光下組成"童心向黨"的圖案。隨后的"時空信箱"活動收集到23封"給紅軍叔叔的信",有孩子寫道:"你們吃的皮帶真難咬,我以后絕不浪費糧食。"
家校共育:紅色教育的雙向奔赴活動特別設置"親子共學時段",家長與孩子合作完成"長征路線拼圖"。一位父親在反饋表上寫道:"孩子晚上主動給我講飛奪瀘定橋,這種教育比說教深刻百倍。"實踐團創新的"1+N"模式(1個主題+N種呈現方式)獲得社區高度認可。

據悉,本次活是文學與傳媒學院"三下鄉"系列活動重要組成部分。團隊后續將整理活動照片、視頻及反饋意見,形成總結報告,進一步擴大紅色教育的影響力。"我們不僅要播種紅色記憶,更要培育傳承的土壤。"隊長張同學如是說。在少年們清澈的目光里,那顆名為"信仰"的種子正破土而生。
撰文 | 梁娜
圖片 | 成都錦城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青耕者"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