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精準把脈老舊社區改造的痛點難點,探尋基層治理優化的關鍵鑰匙,切實助力民生服務提質與社區宜居升級,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赴陜西省調研“四好建設”老舊小區改造暑期社會實踐團踏足塞上榆林,深入多個老舊小區開展深度調研。此次調研聚焦物理空間改造與長效治理機制的雙重維度,系統梳理政策落地過程中的現實梗阻與創新突破,力求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基層治理樣本。
圖為實踐團與社區負責人合影。吳森耀供圖
腳步丈量實情:零距離探訪改造現場
調研伊始,實踐團成員便一頭扎進改造現場。他們穿梭在樓宇與腳手架之間,目光聚焦于改造的細微之處:親手查驗外墻保溫層的厚度、密度與工藝標準,細致觀察屋頂防水工程的覆蓋范圍、接縫處理與長期實效,認真審視各類管線更新布設的路徑規劃、材質選用與安全保障,用腳步反復感知水泥路面重鋪后的坡度設計、裂縫控制與整體平整度。通過系統性的實地勘察、多維度的詳實記錄與交叉驗證式的嚴謹比對,團隊初步描摹出榆林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的現實圖景與共性脈絡,尤其關注施工標準化程度、工序銜接緊密度以及隱蔽工程的質量把控流程,為后續技術規范優化積累關鍵參數。
圖為實踐團考察小區公共設施情況。張磊供圖
耳朵聆聽民聲:面對面對話社區心聲
在榆林各大老舊小區,團隊成員俯下身、沉下心,發放并回收了近百份飽含居民真情實感的有效問卷,并與眾多住戶展開了多輪深入細致的交流。居民們敞開心扉,傾訴心聲:前期改造遺留的路面坑洼積水、樓道雜物堆積、綠化帶管護缺位等管理“軟肋”,成為大家集中吐槽的持續性痛點。這些原汁原味的基層聲音,既有對“雨天再不用踮腳蹚水”、“漆黑樓道終于亮堂起來”、“健身器材煥然一新”等可見成效的樸實肯定與由衷喜悅,更強烈傳遞著居民們對施工過程更精細、噪音揚塵管控更嚴格、工程進度更透明、后續維護有保障、公共事務協調更高效、權責劃分更明晰的深切期盼與熱切呼喚。這些訴求直指改造鏈條中責任主體協同、居民參與機制與長效管理落地的核心矛盾。
圖為實踐團采訪榆林市毛紡廠小區居民。趙振杰供圖
此次榆林之行,實踐團成員用腳步深入社區肌理,用耳朵貼近百姓心坎,以青年視角捕捉城市更新脈搏。調研所獲取的第一手鮮活資料,不僅為理解“四好建設”理念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的多元實踐與生動演繹提供了寶貴的現實注腳,更深刻揭示出在改造全鏈條中持續優化流程設計、強化精細管理標準、提升跨部門響應效能、夯實居民監督機制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這些發現既折射出當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共性挑戰,也凸顯了榆林在地化實踐的獨特價值。團隊將基于詳實數據與典型案例,凝練政策適配性強、居民獲得感高的改造范式,為后續精準施策、靶向發力、破解治理碎片化難題提供操作性方案,真正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安全感與幸福感,明晰民生工程的努力方向,標注美好生活的幸??潭?,助力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從“改得了”向“改得好”“管得久”的歷史性跨越。
文本來源:劉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