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江蘇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專業學生吳沁怡、魏秋妙組成的“博愛青春”實踐團隊奔赴重慶市北碚區靜觀鎮,開展“鄉村女子職業教育與夜校賦能路徑”專題調研。通過實地走訪、課程參與及數據分析,團隊揭示了當地女性在職業教育中面臨的現實困境,并深入探索了夜校模式如何成為激活鄉村“她力量”的關鍵抓手。
調研直擊:鄉村女性職業教育困境凸顯 靜觀鎮地處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但女性在職業發展與公共事務參與中仍面臨多重挑戰。調研發現,部分女性因家庭責任或經濟條件限制未能完成義務教育,智能手機使用、基礎讀寫能力薄弱成為其融入數字社會的“第一道門檻”。與此同時,傳統農業技能培訓與市場需求脫節,女性難以通過技能提升實現家門口就業。更值得關注的是,家庭決策中女性話語權缺失、公共事務參與度低等問題普遍存在,反映出性別平等觀念在基層的滲透不足。
夜校實踐:四大課程構建賦能體系 針對上述問題,靜觀鎮“悅知·婦女夜校”以需求為導向,創新推出四大課程模塊,形成“技能提升+權益保障+社群支持”的立體化賦能模式:
健康與數字素養課:針對未完成義務教育的女性,開設智能手機操作、基礎識字課程,幫助其跨越“數字鴻溝”;
社群互助平臺:推動村內建立女性微信互助群,解決女性“帶娃與學習”的矛盾,提升互助積極性;
性別平等與法律課:通過案例分析普及反家暴法,鼓勵女性參與村務決策,增強其社會認同感;
職業技能培訓:結合當地花業、苗繡產業需求,開展電商運營、非遺技藝實操教學,助力女性創業增收。
“以前賣花只能自己去市區,滿街吆喝,現在學會了直播,自己就能接訂單!”參與夜校的村民李娟展示著手機里的訂單記錄,眼中滿是自信。
路徑分析:夜校如何激活“她力量”?
本團隊在調研報告中指出,夜校模式通過三方面突破傳統困境:
精準供給:以“婦女教婦女”的同伴教學模式,上門服務,提升課程接受度;
資源聯動:整合社工組織資源,提供免費培訓服務;
觀念革新:通過性別平等課程和公共事務實踐,推動社會從“女性宜居家”向“女性能引領”的觀念轉變。
“夜校不僅是學習場所,更是女性重建自信、爭取權益的陣地。”當地村委會王女士評價道。
此次調研為鄉村女子職業教育提供了鮮活樣本。正如村民張阿姨在結業儀式上所言:“夜校讓我知道,女人不僅能種地,還能當老板、管村務!”隨著夜校模式的深化,一幅女性賦能鄉村振興的新圖景正在巴渝大地徐徐展開。
作者:吳沁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