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河北大地,草木蔥蘢,生機勃發。在立邦「為愛上色」中國大學生農村支教獎的鼎力支持下,北京科技大學碧野尋蹤實踐團分別在河北易縣圖書館與保定滿城區方順橋鎮第一中學開展了支教活動。實踐團以“美育浸潤心靈,創意點亮生活”為宗旨,聚焦繪畫與手工課程,將環保理念、非遺傳承與藝術創作深度融合,為鄉村孩子們打造了一場充滿想象力與實踐力的夏日課堂,讓藝術之花在鄉村沃土悄然綻放。
易縣圖書館:紙藝創想與色彩魔法的環保之旅 碧野尋蹤實踐團的志愿者們帶著鼓鼓囊囊的教具箱走進易縣圖書館,箱子里裝滿了舊報紙、彩色卡紙、麻繩、水彩顏料等“寶貝”——這些都是為繪畫與手工課精心準備的材料。在接下來的幾天里,這里成了孩子們的創意樂園,每一堂課都充滿驚喜與發現。
紙藝狂想:讓廢棄物“重生” 《廢棄物的重生:紙藝狂想曲》課程剛一開始,就吸引了全場孩子的目光。志愿者陳宇老師舉起一把舊報紙:“大家覺得這些廢紙能變成什么?”“垃圾!”“沒用了!”孩子們的回答直白又真實。但當陳老師展示出用報紙撕貼而成的“森林之王”獅子作品時,孩子們發出了陣陣驚呼。
課程中,孩子們分成小組,先將報紙撕成大小不一的碎片——有的撕成細條模仿小草,有的撕成塊狀當作山石,還有的特意保留邊緣的毛糙感,說要“像真的樹皮一樣”。隨后,大家用固體膠將碎片拼貼成海洋、森林的輪廓,再用彩色卡紙剪出魚鱗、樹葉、小鳥等細節點綴。三年級的小美在拼貼“海底世界”時,特意用藍色卡紙剪了一群小魚,又用黃色碎紙拼出陽光穿透水面的效果:“老師,這樣魚兒就能在陽光下游啦!”
折紙環節更是熱鬧非凡。孩子們跟著志愿者學習折疊紙盒、千紙鶴,再將這些“模塊”組合成“環保城堡”——有的城堡墻壁用折紙拼成,屋頂鋪著“瓦片”(其實是對折的報紙條),窗戶上還貼著用碎布片做的“窗簾”。最后,大家用卡紙加固城堡結構,生怕自己的“城堡”不夠堅固。“我的城堡里沒有垃圾,所有東西都能再利用!”孩子們一邊創作,一邊潛移默化地理解了“零浪費”的環保理念。而麻繩纏繞藝術課上,孩子們用衛生紙芯做基底,一圈圈纏繞麻繩,再貼上碎布片、紐扣,一個個獨一無二的筆筒、小花瓶應運而生,孩子們握著自己做的筆筒,臉上滿是成就感。
金粉繪夢:勾勒未來綠色家園 繪畫課上,《金粉繪夢:云端綠境暢想曲》讓孩子們化身為“未來城市設計師”。志愿者先播放了《2150生態城市》概念短片,屏幕上“會呼吸的建筑”“懸浮的農場”“自動分類的垃圾處理站”等場景,讓孩子們瞪大了眼睛。“如果建筑會呼吸,它應該長什么樣?”志愿者拋出問題后,孩子們的答案天馬行空:“它會有很多葉子,能吸收二氧化碳!”“它的墻壁是透明的,里面有小魚在游!”
隨后,創作正式開始。孩子們先用水彩濕畫法暈染天空背景——有的調了藍紫漸變,說那是“傍晚的天空”;有的在顏料未干時撒上鹽粒,形成星星點點的肌理,說這是“天上的星星掉下來了”。接著,大家用海綿蘸取綠色顏料,拓印出層層疊疊的樹冠,再用細畫筆勾勒出摩天樓的輪廓,讓“植物摩天樓”從紙面生長出來。最令人期待的是金粉點綴環節:用膠水畫出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的線條,小心翼翼地撒上金粉,再輕輕傾斜紙張抖落多余的粉末,陽光下,金色的“能源系統”仿佛在閃閃發光。
五年級的小宇在作品里畫了一條“垃圾處理管道”,管道盡頭連接著一片花海:“垃圾進去后,出來的是肥料,花兒就能長高了!”志愿者們驚訝于孩子們的創意,更感動于他們對“綠色家園”的純真向往。課程結束后,所有作品拼接成一幅巨大的“云端綠境”畫卷,孩子們圍著畫卷嘰嘰喳喳地介紹自己的設計,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
方順橋鎮一中:非遺傳承與手工創意的碰撞 8月的保定,暑氣未消,但方順橋鎮第一中學的教室里卻洋溢著比陽光更熱烈的氛圍。碧野尋蹤實踐團在這里開展課程,以非遺體驗和創意手工為核心,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文化之美、創造之樂。
古韻新聲:蠟染里的非遺密碼 《古韻新聲:鄉村非遺制作體驗》課程中,志愿者李文杰老師帶來了一塊藍白相間的蠟染布,展開的瞬間,布上的蝴蝶、花草紋樣引得孩子們紛紛湊近觀察。“這是苗族的蠟染技藝,已經有上千年歷史了,”李老師一邊展示,一邊講解,“先在布上用蠟畫出圖案,再染色,最后去掉蠟,就能留下這些漂亮的白花啦!”
考慮到孩子們的操作能力,課程用油畫棒代替蠟、用紙板代替布料,讓大家體驗“迷你蠟染”的樂趣。孩子們先在畫紙上勾勒圖案——有的模仿傳統紋樣畫了對稱的幾何圖形,有的結合鄉村生活畫了小雞、玉米、牽牛花。六年級的小輝畫了一只展翅的蝴蝶,翅膀上還加了幾道波浪線:“我奶奶說,蝴蝶是我們這兒的吉祥蟲!”涂色環節更是考驗耐心,孩子們用不同顏色的染料為圖案上色,再用對比色填充背景,原本普通的紙板漸漸變成了一幅幅充滿民族風情的“蠟染作品”。
課程最后,志愿者展示了貴州苗族蠟染的服飾、桌布圖片,告訴孩子們:“這些傳統手藝就藏在我們的生活里,等待我們去發現和傳承。”孩子們捧著自己的作品,仿佛握住了一把打開非遺世界的鑰匙。
瓶罐變形:廢舊物的“華麗轉身” 《廢棄物的重生:瓶罐變形記》課程則讓孩子們見識了“變廢為寶”的魔力。志愿者孟涔涔老師帶來的教具是一堆清洗干凈的罐頭瓶、塑料瓶蓋和彩色毛線,“這些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廢品,今天要變成大家的‘創作伙伴’!”
毛線包裹花瓶環節,孩子們的創意讓人眼前一亮:有的用紅色毛線繞出螺旋紋,說要“像小蛇一樣保護花瓶”;有的把多種顏色的毛線交叉纏繞,做成“彩虹花瓶”;還有的在瓶口處留了一段毛線,系成蝴蝶結,瞬間讓花瓶變得俏皮起來。五年級的小雨為了讓花瓶更穩固,特意在瓶底多繞了幾圈毛線:“這樣它就不會倒啦!”
丙烯顏料涂鴉環節更是“放飛自我”的時刻。孩子們拿著畫筆,在瓶身上畫滿了各種圖案:卡通笑臉、環保標語、鄉村風景……小宇在瓶身上畫了一個垃圾桶,旁邊寫著“垃圾分類,從我做起”,他說這是在周一的垃圾分類課上學到的。而瓶蓋拼圖環節,大家更是發揮集體智慧,有的小組用瓶蓋拼出了“綠水青山”四個大字,有的則拼出了一幅簡易的鄉村地圖,每個瓶蓋都代表一個村莊。
當所有作品擺滿教室時,仿佛一場“環保藝術展”悄然開幕——用罐頭瓶做的筆筒里插著鉛筆,毛線花瓶里插著田野里采來的野花,瓶蓋拼圖被貼在教室后墻上,成了最特別的裝飾。孩子們看著自己的成果,明白了“廢品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美育之光照亮鄉村成長路 從易縣圖書館的紙藝拼貼、水彩暈染,到方順橋鎮一中的蠟染體驗、瓶罐改造,碧野尋蹤實踐團的每一堂課都凝聚著志愿者的巧思。在立邦「為愛上色」項目的支持下,這些課程不僅教會孩子們繪畫與手工技巧,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三顆種子:一顆是“環保種子”,讓他們懂得珍惜資源、善待自然;一顆是“文化種子”,讓他們了解非遺、熱愛本土文化;還有一顆是“創意種子”,讓他們相信平凡之物也能因想象而不凡。
立邦「為愛上色」中國大學生農村支教獎已走過9年歷程,始終致力于通過美育賦能鄉村教育。碧野尋蹤實踐團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踐行者——志愿者們帶著專業的知識、飽滿的熱情,將藝術課堂搬進鄉村,讓孩子們在畫筆與巧手中釋放天性、發現自我。正如實踐團團長所說:“我們希望這些課程能像一束光,照亮孩子們的想象力,讓他們知道,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用創意為生活添彩。”
支教結束時,孩子們紛紛把自己的作品送給志愿者作紀念。那些用廢紙拼貼的畫、用瓶罐做的手工,或許并不完美,卻承載著最純真的情感與最熱烈的向往。這便是立邦「為愛上色」與碧野尋蹤實踐團共同書寫的故事:以藝術為橋,讓鄉村孩子的夢想,在色彩與創意中自由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