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三下鄉”團隊實踐紀實:調研昭通特色產業提出發展建議
2025年7月12日至16日,云南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赴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鹽津縣,針對“小草壩天麻”和“鹽津烏骨雞”兩大特色產業開展實踐活動。團隊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問題分析等方式,形成針對性發展建議,為當地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聚焦天麻產業痛點提出針對性改進建議
在彝良縣小草壩鎮寶藏村,團隊走訪了3000余畝仿野生天麻種植基地,實地觀察“林麻間種”模式。據寶藏村村民介紹,該村依托生態優勢發展天麻采摘體驗項目,2024年村民代銷天麻8萬多斤,銷售額近400萬元,但市場上存在外地天麻冒充本地產品的現象。團隊與種植戶李大叔交流時,他提到:“外地天麻價格低,我們的好天麻反而不好賣。”
針對品牌亂象問題,團隊結合調研發現,建議當地強化溯源管理,參考市場上成熟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案例,提出“正品認證標簽”構想,明確標注天麻產地及天麻素含量,幫助消費者識別正品。在彝良縣天麻產業開發中心,團隊了解到當地已開發天麻牙膏、口服液等50余個產品,2023年加工產值達46.6億元,但精深加工仍顯不足。團隊據此建議中心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聚焦天麻“藥食同源”特性,開發更貼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圖為團隊成員在天麻地里了解天麻具體生長情況 木玉娟供圖
對于菌材依賴外地采購、成本較高的問題,團隊在實地考察山林資源后,建議當地規劃菌材林種植基地,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投資+農戶參與”模式,逐步實現菌材自給,目前已將相關思路整理成建議告與相關人員。
深入烏骨雞產業探索發展優化路徑
在鹽津縣滇鳳烏骨雞種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團隊參觀了飼料倉,后臺監控等設施,了解到該公司年產能600萬羽雞苗,40天脫溫雞苗成活率達98.19%,但孵化出苗率仍有提升空間。團隊與基地技術員交流時,詳細詢問了孵化溫度控制、種雞養殖管理等細節,結合調研數據,建議進一步優化孵化流程,細化溫度調節節點,相關思路已被技術員記錄參考。
圖為團隊成員在滇鳳公司了解烏骨雞苗情況 王廷粲供圖
針對鹽津縣鴻輝農業有限公司面臨的直播帶貨困境,團隊在了解平臺規則后,建議企業調整銷售策略,規避活體銷售限制,可側重宣傳烏骨雞的營養價值和養殖環境。團隊還觀察到,烏骨雞養殖中飼料成本占比較高,且存在副產品浪費問題,據此提出“飼料原料本地化采購”“副產品簡易加工”等建議,如將雞毛制作成文旅紀念品,目前已將這些想法與企業負責人溝通。
圖為團隊成員在鴻輝農業有限公司與負責人交流 劉潤供圖
在與當地農業部門交流時,團隊了解到烏骨雞產業享有專項資金支持,年雞苗銷售量約57萬只,但產業鏈仍需完善。團隊建議加強“種源-養殖-加工”聯動,推動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相關建議已納入實踐報告。
實踐成果轉化助力產業發展
此次實踐中,團隊累計走訪種植基地、企業、政府部門等10余個單位,完成8次深度訪談,形成2份產業發展分析報告,提出30余項具體建議。這些建議涵蓋品牌建設、技術優化、產業鏈延伸、農文旅融合等方面,已分別提交給彝良縣、鹽津縣相關部門。
圖為團隊成員與彝良天麻辦工作人員合影 舒露云雅供圖
當地政府部門表示,團隊的建議貼合產業實際,具有參考價值,將組織相關企業、農戶研究落實。云南大學團隊則表示,將持續關注建議落地情況,發揮專業優勢為昭通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后續支持,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通訊員:舒露云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