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鄉村“一老一小”關懷 湖南工學院實踐團以青春賦能民生
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的進程中,“一老一小”的生活質量是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標尺。近日,湖南工學院安全與管理工程學院“泉潤童心?溪暖桑榆”社會服務實踐團,深入湖南省衡南縣泉溪鎮泉溪村開展“鄉村雙齡守護計劃”。實踐團成員通過走訪慰問、公益服務、政策宣傳等多元形式,走進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的生活場景,以青春行動踐行社會責任,為鄉村民生保障注入鮮活力量,成為高校服務基層、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情系桑榆:用真心筑牢“老有所養”的民生根基?
實踐團的腳步首先踏入泉溪村的老舊民居,在與退伍老兵胡爺爺的交流中,一幅老一輩奮斗者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這位曾投身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戰士,家中陳設簡樸卻整潔有序,字里行間滿是對生活的熱忱與對黨的感恩。“黨和國家沒有忘記我們這些老兵,有補貼、有關懷,閑時種種菜、幫幫忙,日子過得踏實溫暖。”胡爺爺樸實的話語,道出了鄉村老人在政策保障下的安穩生活。當談及青年一代,老人眼中的期許尤為深切:“國家的未來在你們肩上,要把責任扛牢,把日子過好。”這份跨越代際的囑托,彰顯了家國情懷的傳承力量。
?
70歲的獨居老人胡際位,用一生踐行著傳統家庭美德。物資匱乏年代,他堅持“子女平等”的教養原則,如今子女事業有成欲接其進城安享晚年,他卻始終眷戀“鄉下的自在與清凈”。“不給晚輩添麻煩,守好這個家”的樸素堅守,既折射出鄉村“老有所安”的民生溫度,更體現了傳統養老觀念與現代社會發展的和諧共生,為鄉村養老模式提供了生動樣本。



在秸稈禁燒政策宣傳過程中,實踐隊員偶遇86歲的獨居奶奶。盡管常年受風濕病困擾,生活條件有限,但老人眼中的堅韌與樂觀令人動容。“年輕人有出息,國家才能更強大,祝你們前程似錦。”這句帶著濃厚鄉音的祝福,承載著千萬鄉村老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讓實踐隊員更加深刻理解到民生關懷的深層意義。


呵護童心:以關愛點亮“幼有所育”的希望之光?
泉溪村的夏日午后,15歲的胡凱與6歲半的胡永涵兄弟倆在院中嬉戲的身影,牽動著實踐隊員的心。由于父母遠在廣東務工,兄弟倆與祖輩相依為命,“去廣東陪媽媽干活”成為他們最珍貴的記憶。當實踐隊員發現哥哥塵封的籃球時,主動教兄弟倆打球,哥哥眼中重燃的光彩與弟弟雀躍的笑聲,見證了陪伴對留守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泉溪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特色產業逐步壯大,鄉村發展活力持續增強,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返鄉就業創業,留守兒童數量逐年減少。“村里的廠子多了,學校也翻新了,爸媽說也許明年就回來。”胡凱的話語中,不僅飽含對家庭團圓的期盼,更直觀反映出“產業興則鄉村興、人才回則希望濃”的鄉村振興實踐成效,彰顯了政策紅利對鄉村民生的深遠影響。?
青春擔當:讓微小溫暖匯聚成民生保障的磅礴力量? “陪老人曬曬太陽,教孩子投個籃,這些看似細微的舉動,實則是在編織鄉村情感保障的網絡。”實踐團指導老師蔣昂松的話語,揭示了活動的深層價值。連日來,實踐隊員不僅詳細記錄老人們的生活訴求與留守兒童的成長現狀,更著手梳理形成調研報告,為當地優化養老服務、完善兒童關愛體系提供決策參考;同時計劃聯動社會資源,推動鄉村文體設施升級與人居環境改善,促進政策紅利與社會溫情精準對接。


從聚焦“一老一小”的急難愁盼,到助力構建“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民生保障體系,實踐團的行動既是“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青春實踐,也是高校發揮智力優勢服務鄉村振興的具體探索。實踐隊員們表示:“鄉村振興既需要產業發展的‘硬支撐’,也需要民生保障的‘軟環境’。我們將繼續做好政策落地的‘傳聲筒’、群眾需求的‘記錄者’,讓每一位鄉村守望者都能感受到時代的溫暖。”(作者:王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