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普通話成為連接鄉村與外界的“致富橋”,7月18日,哈爾濱工程大學“千里筑橋”赴廣西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跨越數千公里,深入廣西灣島村,以“推普+助農”為抓手,將語言推廣與當地“鵲鳴春”茶葉產業深度融合,用青春力量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同勞動、深交流,共尋致富需求
清晨的茶園里,服務隊成員與茶農們一同挎著竹簍穿梭在茶樹間,指尖輕捻嫩芽的同時,一場別開生面的“采茶普通話課堂”悄然展開,沁人心脾的茶香中,不斷傳來夾雜著濃重的地方韻味普通話的歡聲笑語。針對部分茶農在茶葉采摘、品質描述等方面存在的方言表達障礙,志愿者們結合“一芽一葉”“殺青火候”“回甘韻味”等專業詞匯,逐字逐句示范標準發音,讓茶農在輕松互動中掌握實用表達。在交流中,我們深深感到,暢通茶葉的銷售渠道,是灣島村廣大群眾致富的關鍵需求。
交流中,茶農們熱情分享祖輩傳下的采茶訣竅,志愿者們認真記錄的同時,也用普通話幫大家梳理這些經驗,方便后續整理成“采茶指南”。“以前跟外地收購商說‘這茶喝著有股子甜絲絲的后味兒’,人家總聽不懂,現在知道叫‘回甘’,太實用了!”茶農看著志愿者整理的詞匯表,笑得格外開心。
帶著茶農的需求,在縣團委的幫助下,我們來到了“鵲鳴春茶葉有限公司”這個龍頭企業,與相關人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了解企業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把灣島村茶農的需求與他們進行了探討,在公司原有“九月份電商直播帶貨活動”計劃的基礎上,把灣島村的需求全部融入其中,讓灣島村的茶葉香飄萬里蓄勢待發。
做腳本,強訓練,助直播成功
為保障直播取得成功,我們先后與各方面深入溝通,梳理出茶葉核心優勢:“傳統鐵鍋殺青工藝,保留原葉清香”“沖泡后湯色嫩綠,入口清甜”,再用生動通俗的普通話將這些內容打磨成直播腳本。
針對直播中可能遇到的互動場景,我們設計了“情景模擬訓練”。從“茶葉保質期是多久”“是否支持禮盒定制”等常見問題,到“怎么沖泡才能發揮最佳口感”等細節咨詢,手把手教茶農清晰回應,助力直播活動成功舉辦。“現在練熟了,等直播時就能大方跟網友介紹咱‘鵲鳴春’的好,讓更多人知道咱灣島村的茶!”參與訓練的茶農大哥信心滿滿。
實踐隊隊員張秉宸表示,“千里筑橋”的意義在于用普通話搭建起鄉村與外界的溝通之橋、致富之橋。此次實踐不僅幫助茶農掌握了實用的語言技能,更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未來,實踐隊將持續跟進九月直播進展,根據實際需求提供后續指導,讓“鵲鳴春”的茶香伴著標準的普通話飄向全國各地,使這座“語言之橋”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