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醫科大學"春蕾藝愈少年心,紙傘情繪志愿行"團隊創新融合非遺文化與藝術療愈圓滿完成社會實踐活動
2025年7月7日至14日,西南醫科大學“春蕾藝愈少年心,紙傘情繪志愿行”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深入瀘州市分水嶺鎮、大驛壩社區、龍祥社區,開展為期8天的藝愈童心活動。整體活動設計以油紙傘為載體,通過團隊18名大學生志愿者沉浸式體驗教學,為社區兒童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情緒教育,提升文化認同感。
一、分水嶺鎮:啟程觸竹識韌,情緒線條繪心
7月7日,活動啟程于油紙傘的故鄉——分水嶺鎮。通過非遺深度體驗激活當地兒童文化記憶,喚醒油紙傘與情緒認知的聯結。 “觸竹·識韌”活動,巧妙將竹文化融入情緒教育,指尖每一次摩挲喚醒文化認同的每一點滴。“繪面·寄心”活動創意十足,將紙傘分為四宮格,對應“開心、悲傷、憤怒、平靜”四種情緒。孩子們用彩色線條表達情緒節奏,再添畫各種意象,讓情緒成為“會呼吸的風景”。
圖1:兒童油紙傘繪畫涂鴉照片
二、社區深化:多元敘事傳情,共探情緒表達
7月8日至14日,實踐隊相繼深入瀘州市龍祥社區、大驛壩社區,進一步拓展活動覆蓋面。團隊依托“敘事療法-具身感受-藝術療愈”三階框架,通過情緒分享、身體律動及集體創作等環節,引導兒童深化情緒體驗,推動活動向縱深開展。
活動初始設定“擊鼓傳傘”環節,志愿者引導兒童通過敘事表達講述自己的故事,伴隨音樂節奏傳遞油紙傘,展現情緒的波動。后續開展“表情傳遞”游戲,現場兒童分組進行無聲情緒傳遞,成功率超過50%,呈現出在非語言模式下情緒傳遞的力量。
圖2:兒童表情傳遞瞬間
“形象塑造”黏土制作環節中,12歲的兒童為自己塑造了黃色水果家族,包括香蕉、菠蘿等,為我們展現出情緒的多元化。活動精華之處在“傘面涂鴉”活動,以油紙傘貫穿實踐整體,探索非遺載體對非原生文化群體情緒能力發展的普適促進作用。
圖3:兒童黏土形象塑造作品
活動尾聲,兒童分組參與大傘集體創作的環節,被賦予了深層的心理療愈意義。這一設計旨在通過合作分享的互動模式,為孩子們搭建情緒共鳴的橋梁,讓個體的心理體驗在集體中得到接納與呼應。6把精美的傘畫作品將永久陳列在社區中心,成為特別的“情緒博物館”。每當兒童回望這些作品,都會想起彼時在集體中被傾聽的安心、被接納的溫暖,將持續滋養他們的心靈成長,為其構建健康的人際關系與心理韌性埋下伏筆。
圖4:兒童共同繪畫現場
三、成效展望:藝術療愈賦能,青春力量續航
此次實踐活動歷時8天,覆蓋3個社區,直接服務兒童90余名,間接影響上百個家庭。期間,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完成110余件油紙傘作品,活動照片獲社區平臺2次報道,全程專業影像記錄為后續研究推廣留存珍貴資料。社區及家長對這種“藝術療愈+情緒教育”模式高度認可,認為其為基層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穎實用的路徑。
活動通過“敘事療法-具身感受-藝術療愈”三階模式,不僅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收獲成長,更經《青少年傳統文化認同量表和親社會行為量表》前后對比驗證:兒童的傳統文化認知和親社會行為均獲顯著提升,充分印證“非遺技藝賦能心理韌性培育”模式的可行性。對志愿者而言,活動既鍛煉了組織協調、溝通協作等能力,更深化了社會責任認知。
該活動將非遺傳承轉化為可觸摸的文化療愈實踐,使油紙傘從非遺物件轉變為承載個體記憶、聯結文化根脈的心理容器,既豐富兒童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其情緒管理能力,也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成長成才,為高校專業化社會實踐及基層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活力。實踐團隊表示,將繼續秉持“服務社會、奉獻青春”理念,以專業優勢為更多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為和諧社會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圖5:團隊實踐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