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了解山西省非遺文化現狀,探索非遺發展新思路,八月一日至八月八日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控制工程學院“三下鄉”重點團隊“晉韻遺風實踐團”來到了山西省孝義市、運城市新絳縣、永濟市,緊扣
傳承中華文脈的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相關活動。
八月二日和八月三日,晉韻遺風實踐團在孝義市參觀皮影博物館,并且去到胡發偉老師皮影工作室。胡發偉老師是孝義皮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曾獲“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及“全國自強模范”稱號。在他主辦的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皮影制作培訓基地里,隊員們觀賞了皮影經典劇目“仙鶴戲龜”,并與制作者們深入交談,針對現場實物,探討了有關皮影原料、制作工藝、演出等各個環節的知識與細節,欣賞了室內陳列的各式傳統的以及創意創新的皮影作品。在與老師的交談中了解皮影藝術的來源、發展及現狀,同時成員們還親自體驗了皮影戲,認真感受皮影藝術的魅力。
圖為實踐團隊員們與胡發偉老師交談。 姜楠 供圖
圖為成員們在胡發偉老師的指導下體驗皮影。 劉恬靜 供圖八月四日,實踐團來到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探訪絳州澄泥硯研制生產基地。實踐團由一位專職負燒窯的技術師傅帶領參觀。從泥料的選取與過濾,到泥胚的塑形與雕刻,再到最終的燒窯與后期處理,隊員們走過不同的生產分區,了解澄泥硯誕生的全過程。在結束生產區域的參觀后,講解人帶領隊員來到陳列著各式硯臺成品的展覽室,著重介紹了澄泥硯豐富的文化意象,如“十二生肖系列”、“荷塘月色系列”等珍品組合,并結合展板講述了目前澄泥硯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藺濤先生的事跡。
圖為成員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澄泥硯展列室。 劉恬靜 供圖八月五日,實踐團來到新絳縣絳州澄泥硯文化園,在這里專訪了澄泥硯第三代非遺傳承人藺子麟。專訪中,藺老師提到,自己的設計風格與其父親大相徑庭,但他們都在一直為澄泥硯的發展和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近些年來澄泥硯市場并不景氣,但他們仍恪守崗位,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宣傳、發展這一絕美藝術。在專訪完成后,藺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他的作品,如藺老師將澄泥硯與推光漆和琺華器相融合,制作出集成“山西三寶”的新產品,令人眼前一亮。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藺老師的情景。 周恩佳 供圖八月六日和七日,實踐團來到位于晉南的永濟市,在永濟市城西街道櫻花黨群服務中心準備并開展了非遺主題宣講活動。活動提前邀請了社區里的小朋友及家屬參加,隊員們分工協作,現場氛圍熱鬧融洽。劉恬靜同學在臺上為大家講述了孝義皮影與絳州澄泥硯的相關內容,生動展示了非遺的獨特魅力。隨后,隊員們拿出準備好的皮影DIY材料分發給小朋友,進行皮影人物制作。期間歡聲笑語不斷,結束后眾人一起合影留念。
圖為劉恬靜同學宣講。 錢一 供圖
圖為小朋友與媽媽一起制作皮影。 潘雨彤 供圖
圖為成員們與參與的小朋友的合照。 黃思睿 供圖八月八日,實踐團向黨群服務中心補充提供更多皮影制作材料,以擴大后續活動。
這些傳統文化的親民性是顯而易見的,對這些存在于大眾潛在文化心理中的事物,積極去引導,就可以觸發意想不到的文化共振。文化脈絡的傳承與發展任重道遠,通過此次社會實踐,隊員們由具體的切入口,探查到“
新舊交融”與“
親民利民”這兩大文化發展的利器。學子們的使命還在繼續,中華文化的力量將愈來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