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7月12日至13日,中國礦業大學材料與物理學院“夢中國”實踐團踏上陜西延安這片革命熱土,開啟了一場追尋紅色記憶、傳承延安精神的社會實踐之旅。實踐團緊扣習近平總書記“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指示,在革命沃土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于行走中感悟思想偉力,汲取奮進力量,踐行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成員慰問革命先輩

成員與革命先輩親切交談
12日清晨,陽光灑滿延安革命老區的街巷,“夢中國”實踐團的成員們心懷敬畏,首站抵達延安革命紀念館。館內珍品琳瑯,歷史風云撲面而來。在《論持久戰》展區前,成員們凝神屏息,透過泛黃的文稿和斑駁的鋼筆,仿佛看見毛澤東同志在戰火紛飛中揮筆疾書的豪情。“字里行間彰顯著共產黨人高瞻遠矚的戰略智慧和勇氣,”成員黎天浩感慨道,“這份‘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正是新時代青年最需要汲取的精神養分。”
成員與革命先輩一起聽唱“南泥灣”

實踐團成員采訪游客
13日上午,實踐團帶著精心準備的牛奶、水果等慰問品,走進延安市八一敬老院。這里的老人大多是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的老兵,實踐團成員與老兵們一一握手,細細詢問他們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92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劉爺爺精神矍鑠,打開了話匣子。“孩子,我給你們講講當年的事。”劉爺爺的思緒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聲情并茂地講述著那段崢嶸歲月,“那時候條件艱苦啊,人家有飛機有大炮,我們只有小米加步槍啊,但是我們最后還是打贏了,中國人民偉大,中國共產黨偉大啊!”當《南泥灣》的旋律在院子里響起時,一位老兵跟著旋律輕輕哼唱起來,其他老兵也逐一加入,齊聲合唱。“你們要好好念書,將來給國家出力!”老兵們樸實而深情的囑托,在歌聲中顯得格外有分量,實踐團成員無不動容。這堂特殊的“思政課”,讓紅色基因在青年心中生根發芽。
實踐團成員和來自西北大學的同學進行交流

實踐團成員與延安當地小學生進行交流
午后,實踐團輾轉至楊家嶺、棗園革命舊址。在延安時期,楊家嶺是毛澤東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著名的“窯洞對”就是在這里進行的,破舊的木桌、斑駁的藤椅,無聲訴說著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的歲月。“老一輩在如此艱苦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其精神永遠是我們奮進路上的明燈。”成員肖一鳴看著眼前的一切,感慨萬千。他伸手摸了摸窯洞的土墻,粗糙的質感讓他更加身臨其境。同時,實踐團成員們還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多所高校的學子進行交流互動。大家圍繞著延安精神的內涵、傳承等話題交流看法,分享感悟。
實踐團成員與延安革命紀念館講解員討論問題
期間,延安市創新實驗小學的“紅領巾講解員”們也來到現場,小小講解員們帶著實踐團成員參觀棗園。“大家看,這是周恩來總理當年辦公的地方,他經常在這里工作到深夜。”小朋友用稚嫩而堅定的聲音,將革命故事娓娓道來。實踐團成員們被孩子們的熱情和認真所感染,紛紛稱贊他們是延安精神的小小傳承人。
實踐團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合影
此次延安之行,“夢中國”實踐團以腳步丈量信仰高地,在革命原鄉與歷史對話,用心靈感悟延安精神的永恒光芒。實踐團成員們表示,將帶著革命前輩的殷切期望,把此行汲取的力量轉化為勇毅前行的行動坐標,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使命,書寫無愧于歷史的青春篇章。
作者:何瑞遙 供圖:肖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