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暖老傳情,用陪伴溫暖夕陽紅
紫陽鄉養老院住著30余位老人,多數子女在外務工。隊員們帶著牛奶和生活用品前往探望,更想為他們送去久違的陪伴。隊員們分工明確:有的陪老人坐在院壩里曬太陽、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一位85歲的爺爺說“年輕時修過水庫,現在政策好,日子不愁”;有的為老人剪指甲、梳頭發,動作生疏卻格外認真,老人們的臉上都浮現慈愛的笑容。
3. 助企探路,用觀察為鄉村發展尋思路
紫陽鄉的特色產業是茶油種植與加工,當地有多家小型茶油企業,但面臨銷路窄、品牌弱的問題。團隊成員走訪了企業車間、種植基地和鄉便民服務中心,試圖探尋破局之道。在與企業主座談時,他們了解到:茶油品質好,但多靠線下批發,利潤薄;年輕人不愿回鄉從事傳統產業,技術更新慢。我們還跟著農戶上山查看油茶樹生長情況,記錄下“花期防蟲害”“榨油工藝改良”等具體需求。此外,我們收集了電商平臺的入駐政策、直播帶貨案例,整理成簡易手冊交給企業,希望能為他們打開新思路。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江西金峰農林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參觀學習。劉斯嘉 供圖
二、成果收獲:在奉獻中成長,于實踐中感悟
1. 看得見的成果
防溺宣傳覆蓋中小學,收到學校反饋“孩子們安全意識明顯提高,家長也更重視監護責任”;養老院的老人收到了持續的牽掛——團隊成員們離開后,與鄉團委約定定期通過視頻連線回訪;形成了《紫陽鄉茶油產業發展現狀與建議》調研報告,提出“線上線下結合拓銷路”“與旅游產業聯動創品牌”等三條具體建議,已提交給鄉政府參考。
2. 暖人心的反饋
紫陽鄉黨委書記在座談會上說:“你們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服務,更帶來了年輕人的活力和新想法。”一位學生家長特意發來短信:“孩子回家總說‘哥哥姐姐教我們別去河邊玩’,謝謝你們記掛著娃。”
三、反思與展望:帶著紫陽的故事,繼續前行
活動中也暴露出不足:比如防溺宣傳的針對性還可加強;對茶油產業的調研不夠深入。未來,他們計劃:聯合學校開展“防溺知識回頭看”活動,通過線上問卷了解效果,補充更貼合當地的防護內容;持續關注紫陽鄉茶油產業,聯系高校相關專業師生,為企業提供更具體的技術指導和電商運營建議;把這次實踐中的故事講給更多同齡人聽,帶動大家走進鄉村、服務鄉村,讓青春在基層綻放更絢麗的光彩。
四、結語
一周的紫陽之行,短暫卻深刻。他們見過孩子們清澈的眼睛,聽過老人們溫暖的叮嚀,也感受到鄉村發展的韌性與活力。這片土地教會我們:青年的擔當,不在豪言壯語,而在腳踏實地的每一步。帶著這份收獲與牽掛,他們將繼續前行,讓三下鄉的印記,成為青春里最珍貴的勛章。圖為實踐隊成員在紫陽鄉人民政府門前合影留念。習宇萌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