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弘揚青年學子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實踐精神,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刺桐城里訪遺珍”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于2025年7月17日至2025年7月20日奔赴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開啟暑期“中華文明傳承”社會實踐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使命。
第一部分:細賞金蒼繡韻,親身體驗匠心
7月17日,實踐團走進泉州市金蒼繡非遺傳承基地,與非遺傳承人林秀清深入交流并體驗技藝。林老師分享了金蒼繡的傳承與發展,強調傳統技藝要在守正創新中前行。團隊通過改進材料和方法解決了傳統刺繡扎手問題,還與知名設計師合作,讓金蒼繡融入現代時尚領域。金蒼繡圖案多源自生活與傳統故事,承載著濃郁地方文化,經創新設計后在現代繡品中煥發新意。實踐團成員在林老師指導下體驗刺繡,深刻體會到其中的匠心與文化底蘊。

林秀清指導團隊成員縫制金蒼繡 洪景濤攝
第二部分:探秘古船模藝,對話非遺傳承
7月18日,實踐團探訪古帆船模型制作技藝傳承工作室,對話非遺傳承人黃東偉。黃老師出身造船世家,堅守榫卯結構、“三分比例法”等古法工藝,制作前會耗時數月查閱古籍、實地測繪遺址殘骸,結合手工測繪與3D技術復刻宋代海船風貌。面對“市場萎縮、人才斷層”的困境,團隊推出“小模型入門”進校園、開發AR展示平臺等舉措,讓古船文化更“潮”。實踐團成員近距離觀摩船模,聆聽黃老師的堅守故事,領悟到古船模藝是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根脈的守護。

古帆船工藝品展示 林芳宇攝
第三部分:一盞花燈載史,千年技藝傳薪
7月19日,實踐團來到彩扎花燈技藝傳承工作室,專訪傳承人曹淑貞和李靜詠老師。曹老師強調,傳統手工藝要在守正中創新,將傳統與現代設計融合。非遺保護需多方合力,教育和實踐是吸引年輕人的關鍵。李靜詠老師則關注兒童與非遺傳承的聯結,主張通過手工藝教學培養兒童創造力,讓他們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她認為,非遺傳承需家族傳承與社會推廣結合,才能代代相傳。

曹淑貞和李靜詠向團隊成員介紹彩扎和花燈 洪景濤攝
第四部分:探藝木偶戲坊,感悟指尖傳承
7月20日,實踐團走進木偶戲傳承工作室,與非遺傳承人江東林交流。江老師深耕木偶技藝數十載,以掌中木偶為核心,堅守傳統制作理念,木偶頭取唐宋風格底色,純手工雕刻,毛發用真人頭發粘貼。然而,在堅守傳統的過程中,木偶戲傳承也面臨著現實困境:手工繡制戲服工序繁瑣耗時,年輕從業者因技藝學習周期長、外傳成本高、行業回報見效慢,導致從業群體稀缺,傳承之路遇阻。團隊探索“破圈”之路,借鑒手辦模式開發小型木偶文創,借助短視頻、直播推廣,讓傳統藝術“潮”起來。實踐團成員細觀木偶制作過程,領悟到木偶戲是唐宋文化與地域記憶的鮮活載體。

團隊成員采訪江東林 林芳宇攝
本次實踐活動圓滿收官,團隊成員對非遺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認知,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新時代青年肩負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我們將利用新媒體平臺和數字化手段傳播非遺文化,持續為非遺傳承貢獻力量,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團隊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