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縱貫南北,文化融匯東西
運河縱貫南北,文化融匯東西
——南京財經大學“磷光同行實踐隊”大運河研學紀行
千年運河,一河通南北,一脈潤萬民。它既是地理意義上的黃金水道,也是文化意義上的情感紐帶,更是國家意義上的治理樣本。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號角下,南京財經大學應用數學學院“磷光同行實踐隊”把課堂搬到大運河,把算法寫在大地上。7月2日至14日,實踐隊以“水脈—文脈—國脈”為邏輯主線,從江蘇漣水到新疆喀什草湖,再到江蘇徐州,行程 6000 余公里,跨越三地,用數學建模、空間統計、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解碼“運河精神”在當代的流動與新生。
漣水:算法讓文化“算”出產業增量
“磷光同行實踐隊”赴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圍繞“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堅韌不拔”的運河精神如何驅動企業全球化創新開展深度調研。調研期間,團隊系統觀察了當地“以文化賦能產業、以產業厚植文化”的雙輪驅動戰略,并以數學算法為切入點,實證其貫通古今、融會智慧的關鍵橋梁作用,全面呈現了文化與產業協同共生的生動范式。
喀什草湖:荒漠中的“石榴籽”管網
飛機越過天山,舷窗外戈壁無垠。實踐隊抵達新疆喀什岳普湖縣草湖鎮,采訪喀什地區岳普湖縣及草湖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工程以100公里外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為源,鋪設130.5公里輸水管道,改擴建6座分水廠,計劃日供水規模可觀,建成后將徹底解決當地長期存在的水源水質差、水源單一等飲水安全問題,年減少地下水開采1300萬立方米,顯著改善區域生態。采訪顯示,該項目是“西部大開發”背景下民族團結奮斗的縮影:漢族經理攜先進管理經驗與技術投身新疆,當地少數民族工人參與施工并在技術交流中獲益;漢、少數民族經理在施工方案、進度把控等方面優勢互補,密切協作,形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團結氛圍,共同書寫民族團結與共同富裕的新篇章。當水脈穿過沙海,民族團結就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焊花飛濺時的每一道同心圓。
徐州:老運河的“三重蝶變”
徐州大運河文化探尋之旅中,五名學生記者沿運河流域,從歷史、生態、非遺、社區四維度深入體驗。首先前往藺家壩船閘了解古今航運功能,再與荊山橋沿岸居民對話,聆聽民族交融的運河故事。后隨工作人員前往孟家溝港學習工業岸線生態修復成果,領悟“生態優先、活化利用”理念;前往蘇電社區跟隨香包非遺傳承人學習香料配比、造型寓意及全工藝流程。吳悠、蔡響響為社區兒童開設“民族共同體”課程,李叢峻用數學題把航運知識與運河文化結合,激發孩子興趣;最后,走進“紅石榴”家園,通過家風長廊、新舊24孝、全國道德模范杜長勝替子還債330萬元的事跡,感受家風傳承與道德力量。大運河不僅是運輸通道,更是承載文化基因、凝聚民族精神的“文脈”,在當代守護與創新中持續煥發生機。
一條水脈,讓南北互通有無;一條文脈,讓古今彼此照亮;一條國脈,讓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我們帶著函數而來,帶著熱淚而歸;運河流過的地方,就是我們的祖國。(南京財經大學 陸昕成 楊宇浩 蔡響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