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漸盛,暑氣蒸騰。七月的番禺大石街道山西村,青瓦白墻間流動著盛夏的生機,也迎來了一群帶著熱忱與蓬勃的青年——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15名學子,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以“展非遺文化魅力,繪鄉村振興藍圖”為旗,踏響了一場聯結傳統與現代、深耕鄉土與青春的實踐之旅。他們用調研丈量鄉野肌理,用課堂播撒智識火種,用宣講疏通政策脈絡,更以赤子之心,為燈芯草非遺編織這顆“文化遺珠”拭去蒙塵,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添染了一抹鮮亮的青春色彩。
靶向調研:以腳步為筆,繪就鄉村“需求圖譜” 實踐之始,團隊便以“察實情、謀實策”為要,錨定鄉村發展的關鍵命題深耕細研。穿巷入戶間,隊員們手持問卷,既是政策認知的“調研員”,也是非遺現狀的“記錄者”。針對廣東省學生資助政策與生源地助學貸款,他們細致叩問村民的知曉度與困惑點,為政策精準落地攢集“民情數據”;圍繞燈芯草非遺草編擠藝,他們深挖村民對這項“指尖藝術”的熟悉度、傳承意愿與發展期待,在一頁頁訪談記錄和調查問卷中,勾勒出傳統技藝從田間到指尖的流轉軌跡,也觸摸到非遺傳承的痛點與潛力。調研不是簡單的信息采集,而是一場與鄉土的深度對話——隊員們在老屋檐下聽故事,在田埂邊記需求,讓每一份數據都帶著泥土的溫度,為后續實踐錨定了精準坐標。
筑夢課堂:以熱忱為墨,點亮童心“七彩星河” 為讓鄉村兒童的暑期綻放更多光彩,團隊精心打造“七彩假期”支教矩陣,將知識傳遞與文化浸潤熔于一爐。趣味手工課上,扭扭棒與彩紙在孩子們指尖流轉,變成一個個承載想象的小世界;漆扇課上,隊員們講解如何制作漆扇,孩子們認真聆聽親身試驗,讓傳統美學在扇面悄然生長;象棋課里,楚河漢界間的攻守之道,不僅是棋藝的傳授,更是“落子無悔”的品格熏陶。尤為關鍵的是防溺水安全教育課,隊員們以情景模擬、案例剖析織密“防護網”,讓安全意識深植童心。課堂內外,隊員們既是師長,亦是伙伴,用耐心澆灌成長,讓知識的種子在鄉土間生根發芽。
政策入巷:以宣講為橋,疏通惠民“毛細血管”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抵達每一個需要它的角落。團隊成員化身“政策宣傳員”, 以“政策下鄉、服務入戶、安全入心”為行動主線,突出“鄉土化、實用化、情感化”宣講特色。團隊深入鄉鎮,以“面對面講解+互動服務”的形式,打破信息壁壘,強化政策普及實效,同時挖掘鄉村青年潛力,鼓勵其通過參軍、升學等途徑實現個人發展與家鄉振興的雙向賦能。從“紙上條文”到“身邊實惠”,宣講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情感的聯結——隊員們用真誠消解距離,讓政策紅利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
非遺煥新:以匠心為引,激活燈芯草的“傳承密碼” 燈芯草搖曳的田埂,藏著山西村最深的文化記憶。為讓這項瀕臨失傳的草編技藝重煥生機,團隊循著經緯紋路,開啟了一場“非遺活化”的探索之旅。他們專訪燈芯草協會會長、副會長與非遺傳承人,在老藝人的講述中,打撈技藝的歷史淵源。從田間割草、泡水、取芯到編織成形,每一步都凝結著代代相傳的智慧;在親手學習草編的過程中,隊員們體悟燈芯草交織的巧思,感受“一草一結”里的鄉土情懷。不止于記錄與學習,團隊更通過線上線下渠道聯系有意向的創業者與設計者策劃體驗活動,讓這項古老技藝走出作坊、走向年輕群體,在青春力量的托舉下,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鮮活載體。
多維走訪:以傾聽為鏡,照見鄉村的“多元肌理” 鄉村的故事,藏在每一扇推開的門里。團隊走進困難家庭,俯身傾聽生活的難處與期盼,在細碎的傾訴中記錄真實需求,為后續幫扶積累溫暖注腳;與當地咖啡店經營者圍坐交談,他們聚焦“非遺+文創”的可能性,探討如何讓非遺融入現代消費場景,讓傳統技藝成為鄉村產業的“新引擎”。從柴米油鹽到產業藍圖,每一次對話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隊員們在傾聽中讀懂鄉村的堅韌,也更清晰地認知到:青年參與鄉村振興,既要腳沾泥土,更要眼望遠方。

當實踐的腳步暫歇,山西村的燈芯草仍在風中輕搖,孩子們的笑聲還回蕩在操場。這場跨越城鄉的青春實踐,既是一次對非遺傳承的“守正創新”,也是一場對鄉村振興的“躬身作答”。廣東工貿學子以調研為基、以教育為翼、以文化為脈,在鄉土間書寫著“知與行”的答卷。未來,這份實踐的星火必將燎原——讓非遺的薪火在青春手中延續,讓鄉村振興的藍圖在腳踏實地中鋪展,這便是青年與時代最動人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