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安慶市岳西縣同心村的山間彌漫著草木清香。安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星火隊”的15名師生帶著診療設備、中藥材標本和健康手冊,翻山越嶺來到這個大別山深處的村落,開展為期一周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支以“星星之火,可暖山鄉”為信念的團隊,將中西醫結合的專業優勢融入基層服務,用實際行動為村民送去健康與希望。
“李奶奶,您這頭暈是高血壓引起的,西藥要按時吃,我再教您按揉太沖穴,配合菊花枸杞茶,效果會更好。”在同心村村委會臨時改造成的診室里,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學生張睿一邊幫老人測量血壓,一邊耐心講解調理方案。旁邊的桌子上,聽診器、血壓計與針灸針、艾灸盒整齊擺放,西醫的精準檢測與中醫的辨證施治在這里無縫銜接。
團隊特意邀請了中西醫結合醫院的王醫生隨行。針對村民常見的頸肩腰腿痛、慢性胃炎等慢性病,王醫生帶領隊員們創新采用“西醫診斷+中醫干預”模式:先通過血常規、血糖檢測等手段明確病因,再施以針灸、推拿、中藥貼敷等中醫療法。68歲的村民儲大爺患關節炎多年,西醫檢查顯示關節退行性病變,隊員們為他進行艾灸治療,并搭配西醫康復鍛煉指導,三天后老人疼痛明顯緩解:“以前光吃西藥治標不治本,現在中西醫一起來,渾身都舒坦了!”
同心村地處山區,村民多以種植茶葉、中藥材為生,常年勞作導致腰背痛、關節炎高發,且對慢性病管理知識匱乏。星火隊專門設計了“田間健康課”,把診療臺搬到了茶園和藥田邊。“采摘茶葉時彎腰別超過45度,每隔半小時活動一下腰椎。”在村民劉大姐的茶園里,康復治療學專業學生們現場演示腰部保護動作,還教大家用艾草、生姜煮水熱敷緩解肌肉勞損。村里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里,藥學專業的師生們正指導農戶科學種植茯苓。“茯苓怕澇,種植時要起壟30厘米以上,還要注意與松樹根的共生比例。”隊員們結合西醫植物生理學知識,講解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技術,并現場制作《常見中藥材病蟲害防治手冊》,用漫畫圖解病蟲害識別與綠色防治方法,深受農戶歡迎。
“這是金銀花,既能泡水喝治感冒,又能泡澡消炎……”在同心村小學的教室里,隊員們開展的“中醫藥小課堂”熱鬧非凡。他們帶來了薄荷、艾草等20余種常見中藥材標本,通過“看顏色、聞氣味、辨功效”的互動游戲,讓孩子們認識身邊的“藥用植物”。團隊還改編了適合兒童的“簡化五禽戲”,教孩子們模仿虎、鹿、熊的動作,在玩耍中學習中醫養生知識。“老師,我要把這個香囊送給奶奶,她總咳嗽。”四年級學生小宇拿著親手制作的艾葉香囊,認真地說。此外,隊員們還為學校捐贈了《少兒中醫藥啟蒙繪本》,在圖書室設立“中醫藥角”,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扎根。
星火雖微,匯聚成炬。五天的實踐如星火燎原,在隊員們心中播下了扎根基層的種子。他們帶回的不僅是沉甸甸的實踐報告,更是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深刻理解。正如隊員們在總結會上所說:“星火雖微,足以燎原;初心如磐,使命必達。這段在同心村的日子,讓我們懂得了中醫藥的根在民間,青春的價值在奉獻。”大別山深處的這段經歷,終將成為他們醫路前行中最溫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