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郭鎮東楊格莊村村委會內,村書記面對“尋找90后黨員”的困境一籌莫展:“上次換屆,村里根本找不到一個90后。”這簡短的一句,撕開了中國無數鄉村共同的隱痛——精英的加速流失正抽走鄉村未來的筋骨。

圖為畢郭鎮東楊格莊村村委書記辦公室攝
鄉村“失血”——精英一去不復返東楊格莊村現有戶籍人口900余人,但實際在村的僅400多人,且多為老人。50歲以下村民寥寥無幾,40多歲的書記已是村里的“年輕人”。年輕一代通過升學離鄉后,極少回歸,更無回鄉創業者。村書記坦言:“基本出去了就不回來了。”戶口遷離,意味著這些“飛出去的金鳳凰”不僅人遠離鄉土,連村民身份也已剝離,參與村莊治理更無從談起。
歸途之障——現實引力與心靈枷鎖鄉村精英難回流,本質是生存現實與精神尊嚴的雙重圍城。物質層面,鄉村缺失城市化的基礎保障網絡,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缺乏社保支撐、生活服務配套幾近空白,形成“掙錢無門、生活不便”的硬性壁壘;精神層面,“走出農村”的傳統成功觀與“榮歸故里”的鄉土期待激烈沖突,使返鄉行為被異化為“城市競爭失敗”的標簽,在熟人社會的評價體系中承受著“丟面子”的心理重壓?;A保障的缺失加劇了“回鄉即落魄”的偏見,而觀念歧視又進一步消解了建設家鄉的成就感,最終將精英牢牢鎖在城市化的單向軌道上。
“能人”遙望——輸血難及造血雖有力不從心的“村外能人”為故鄉輸血——捐資修路鋪橋,但這終究是點滴補救。修一條千米村道動輒30萬元,僅靠分散鄉賢的偶爾反哺,實難支撐鄉村持續發展。更關鍵的是,這些在外經營企業或工程的能人,因鄉村“沒有合適項目”、“基礎條件跟不上”,其經驗與資源無法落地轉化為內生動力。
產業空心——深陷傳統之困東楊格莊村的蘋果產業正困在利潤最薄的圈子里打轉。上游種植環節,技術人才流失導致品種更新與規?;N植缺乏專業支撐;中游加工環節,本村深加工能力空白迫使產業鏈止步于原料供應,將附加值拱手讓給周邊企業;下游銷售環節,電商渠道的零星嘗試難以撼動線下收購主導的傳統模式,使產業抗風險能力持續弱化。三者環環相扣,技術缺位制約產業升級,加工短板扼殺增值空間,渠道單一加劇市場脆弱性,最終將村莊經濟釘在初級農產品生產的低價值鏈條上,形成"種蘋果卻難靠蘋果致富"的困局。
星火微光——回流者的啟示東楊格莊村書記本人便是罕有的回流火種。2021年,他放棄以前的蘋果產業工作,回村后流轉300多畝土地發展果園,村民既可收租又可務工,雙重增收。這印證了一條可行路徑,讓土地生金,讓農民增收,精英的專業能力才有用武之地,回流才具吸引力。
東楊格莊村的困境是鄉村振興宏大敘事的一個縮影。當城市以社保、便捷和“體面”形成強大磁場,鄉村若無扎實產業根基與破除陳陳舊觀念的決心,政策鼓勵的回流終將懸于半空。
書記的果園試驗是一束微光,它昭示著唯有讓土地生長出比傳統耕種高得多的價值,讓務農成為有尊嚴、有保障的選擇,鄉土才能真正對漂泊的精英發出不可抗拒的召喚。這不僅是東楊格莊的救贖之路,更是無數鄉村跳出“失血--空心”循環的破局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