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雙碳”目標號召,踐行“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宗旨,信陽師范大學“光伏全元素再生攻堅隊”的00后學子們,于2024年暑期深入新鄉市衛輝市、洛陽市汝州市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攻克光伏回收難題的實際行動,詮釋當代大學生的刻苦與奉獻。
圖一:團隊成員為百姓檢查光伏組件各參數 許凱博攝
踏遍基層,于調研中錨定方向
7月初,實踐隊率先抵達新鄉市衛輝市的光伏電站。炎炎烈日下,隊員們扛著檢測工具穿梭在一排排光伏板之間,仔細記錄組件使用年限、損壞程度等數據。連續一周,他們每天徒步10余公里,走訪了當地5座電站,收集到300多組一手資料。
圖二:團隊走訪基層調研 雷應生攝
“在回收場看到堆積如山的廢舊組件時,大家都很震撼。”隊員李志新科回憶道。正是這次基層調研,讓他們敏銳意識到光伏回收的迫切性——這些含銀、硅等資源的組件,既是“環境負擔”,更是待開發的“城市銀礦”。帶著這份責任,團隊錨定了“攻克全物料回收技術”的實踐目標。
日夜攻堅,用汗水澆灌技術之花
為突破技術瓶頸,實踐隊在兩地搭建了臨時實驗室。白天,他們頂著40℃高溫到回收點搬運廢舊組件,雙手被金屬邊框劃破是常事;夜晚,就在悶熱的實驗室里反復試驗,常常忙到凌晨。
圖三:團隊成員不斷進行實驗的參數調試 李志新科攝
“最難的是熱解參數調試,一次失敗就要從頭再來。”隊員孫臨說。那段時間,團隊每天只睡4小時,累計開展了200多次實驗,記錄本寫滿了12本。手掌磨出了厚繭,眼睛熬得布滿血絲,但沒人叫苦退縮。最終,他們創新研發出“物理拆解+熱解分離+濕法提取”技術,讓光伏組件物料回收率超95%,其中光伏背板經回收后,還能提升電站效率5%-15%。
扎根一線,讓成果惠及鄉村
實踐的最終目的是服務基層,讓技術成果真正扎根大地、惠及百姓。在洛陽市汝州市的村莊里,隊員們的身影活躍在光伏電站與村民家中。他們先是為當地光伏電站進行全面“體檢”,用專業儀器檢測組件運行狀態,詳細記錄數據并形成優化報告,為電站提質增效提供精準建議。面對村民們對光伏組件回收利用的陌生與困惑,隊員們化身“科普員”,拿著回收樣本手把手教學——從如何辨別組件是否達到回收標準,到日常維護中避免損壞的小技巧,都講解得細致入微。
考慮到農村地區電信詐騙案件頻發,且部分騙局與“新能源投資”相關,隊員們特意將防詐騙宣傳與光伏知識相結合。他們在村頭廣場擺起展臺,用村民身邊的真實案例剖析詐騙套路:“有人說高價回收舊光伏板卻卷款跑路,大家一定要認準正規渠道”“陌生鏈接不能點,涉及轉賬多核實”。三場宣講下來,200余戶村民不僅學到了防騙妙招,還對光伏回收的流程和價值有了清晰認識,不少人主動將家里的廢舊小電器交給隊員們幫忙處理。
“看到回收的銀料能重新用于生產,村民們圍著問‘這東西真能變錢’時露出的笑臉,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指導老師訾威望著隊員們被曬黑的臉龐,滿眼欣慰。截至實踐結束,團隊幫助兩地回收處理廢舊組件10噸,經測算,這些回收物料轉化后為當地創造直接經濟價值約8萬元。更重要的是,他們留下的不僅是技術方案,還有村民們對綠色發展的新認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保護光伏設備、收集可回收組件,為鄉村綠色發展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圖四:團隊成員了解相關企業知識 杜明珂攝
此次“三下鄉”實踐,不僅是一次技術攻堅,更是一場青春淬煉。在新鄉市衛輝市的光伏電站,隊員們頂著烈日徒步調研時,鞋底磨破了就換雙鞋墊繼續走;在臨時實驗室里,為了觀察熱解反應的細微變化,他們輪流守在儀器旁,餓了就啃面包,困了就趴在桌上瞇一會兒。這些00后學子們,用腳步丈量著鄉村的土地,用汗水浸潤著技術的土壤,更用“敢啃硬骨頭”的韌勁和“俯身為人民”的奉獻,在光伏回收的戰場上書寫了動人的青春答卷。有村民說:“這些娃娃比自家孩子還能吃苦,真是好樣的!”而隊員們也在日記里寫道:“以前覺得‘奉獻’是抽象的詞,現在才明白,它就藏在幫村民修好一臺舊手機的耐心里,藏在為了一個實驗數據熬紅的眼睛里。”
他們的實踐證明,當代大學生只要扎根基層、腳踏實地,就能在服務國家需求中綻放青春光彩。當“雙碳”目標遇上鄉村振興,當青春智慧對接時代需求,這群00后用行動詮釋了:青春的意義不在于溫室里的綻放,而在于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知識和汗水澆灌出屬于新時代的果實。而這顆果實,必將在更多青年心中生根發芽,匯聚成推動國家發展的磅礴力量。 (通訊員:杜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