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佛山大學“鄉約未來”實踐團在廣東省江門市三江鎮仁和里龍宮成功舉辦“非遺直播進古村 技藝傳承零距離”主題直播活動。活動邀請游龍文化非遺傳承人趙偉源在線擔任講解,通過線上直播形式向廣大網友展示當地游龍文化。
直播中,趙師傅詳細介紹了仁和里龍宮的歷史與功能。他講解道:“咱這仁和里龍宮,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藏著故事。早年間,這里是游龍活動的‘指揮中心’,每逢節慶,整條龍從這里出發。”他著重介紹了龍具制作工藝,指出:“你看這龍頭,看著威風,制作起來可有大學問,竹篾做骨、綢緞為皮,光是彩繪就得耗上半個月,一點都馬虎不得。”
圖為游龍非遺傳承人趙偉源師傅在直播間講解介紹游龍文化。李思寧供圖
針對直播間觀眾關于游龍歷史、文創產品及學習難度的提問,趙偉源師傅進行了細致解答,并闡述了游龍文化的深層意義:“游龍不只是熱鬧,更是咱當地人的精神頭,團結、奮進,都在這龍的擺動里呢。” 應觀眾要求,趙師傅現場演示了舞龍技巧,龍頭在其操控下展現出騰躍盤旋的姿態,并親自敲鼓伴奏。他隨即邀請實踐團成員體驗舞龍。
實踐團成員在嘗試舞動小型龍頭后,普遍感受到技藝的難度。趙師傅現場指導成員:“記住,不是用蠻勁,要跟著鼓點走,腰、手、腳得配合,就像龍在水里游,得有那份靈動勁兒。”
實時互動區好評如潮,觀眾紛紛點贊留言:“這龍也太活了吧!”“第一次見這么帶勁的舞龍,看得我熱血沸騰!”“這才是刻在骨子里的中國精氣神!”這場跨越地域限制的直播,讓深山里的非遺舞龍首次通過數字浪潮,將那份騰躍的力量與傳承的熱忱,傳遞到無數異地陌生人的眼前與心間。熱鬧的舞龍場面引來了不少村民圍觀,孩子們扒著門框看得入神,幾位小朋友也躍躍欲試拿著小龍頭揮舞的像模像樣的,現場的歡笑聲與直播間的點贊提示音交織在一起。
圖為實踐團成員方嘉怡在師傅的指導下學習打鼓。方嘉怡供圖
直播還展示了龍被制作環節。成員們觀摩并嘗試了將金片粘貼到綢緞上的精細工藝,親身體驗了制作的復雜與耗時。趙師傅介紹:“這一整條龍被,得耗上幾個月呢。” 隨后,團隊前往熊羆訓練基地,學習打鼓、敲鑼及操作熊羆道具的配合技巧。趙師傅強調:“鼓點是‘命令’,熊羆的動作得跟著走,就像咱們過日子,得互相搭把手才能順順當當。”成員們通過練習逐漸掌握了節奏配合。
圖為實踐團成員梁婉熙在學習制作龍被。方嘉怡供圖
本次直播吸引了超過600人次在線觀看,點贊量達5萬余次,有效傳播了游龍文化。趙在線師傅在活動中表達了傳承的愿望:“我就想盡自己的力量,將游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恢復起來,傳承下去,最終發揚出去。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喜歡游龍文化。”
此次活動是佛山大學“鄉約未來”實踐團利用新媒體平臺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一次實踐探索。通過直播互動與親身體驗,團隊有效拉近了公眾與非遺技藝的距離,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注入了新活力。
圖為兩位非遺傳承人與實踐團成員的大合影。劉珊竹組供圖
(通訊員 李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