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切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2025年7月22日-28日,陜西理工大學“653思源溯心”實踐團攜手北京大學“圓夢先鋒”鴻雁計劃陜西團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強信念、煉本領。活動期間通過專題座談凝聚思想共識、以歷史尋訪追溯奮斗足跡,在共同回顧校史發展脈絡、探尋先輩拼搏歷程中,讓“653精神”煥發時代光彩。
01 校際攜手啟新程,青春共赴思源旅上世紀60年代,國際國內局勢風云激蕩,國家審時度勢啟動三線建設關鍵戰略布局。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陜西理工大學的前身應勢而生,依托三線建設的歷史機遇,扎根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肩負起為三線建設培育人才、強化支撐的使命。從最初默默耕耘的教學火種,到歷經發展融合成為如今的陜西理工大學,學校始終將三線建設的奮斗基因深植辦學脈絡,書寫出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教育篇章。
7月22日,陜西理工大學博望書院“653思源溯心”暑期社會實踐團,與北京大學“圓夢先鋒”鴻雁計劃陜西團展開深度交流,碰撞出青春的思想火花。
交流座談會上,雙方圍繞“如何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這一核心議題,聚焦三線建設精神傳承與新時代青年擔當展開熱烈探討,以實際行動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的殷切期望。會后,兩校實踐團成員共同漫步陜西理工大學北校區,沉浸式感受校園濃厚的學術氛圍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圖書館,大家徜徉書海、探索知識;在653辦學校史館,回顧學校在特殊歷史時期的創立與發展歷程,深刻領悟三線建設時期教育工作者的堅韌與擔當;在周培源紀念館,感悟大師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崇高的精神境界。隨后,成員們前往石門棧道與石門水庫,在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中增進友誼,暢談未來憧憬與家國責任,為本次實踐之旅揭開精彩序章。
實踐團成員及師生與北京大學實踐團開展交流座談會 王宣淇供圖
02 展館駐足憶往昔,歷史對話見初心7月24日,實踐團成員前往褒河社區河東店鎮,走進三線建設展覽館。踏入展館,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一件件留有歲月痕跡的實物、一幅幅定格奮斗瞬間的影像,生動再現了三線建設者“靠山扎寨、艱苦奮斗”的熱血歷程,無聲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

實踐團成員參觀三線建設展覽館 王悅然供圖
三線建設作為黨和國家在特定歷史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我國工業布局調整、國防實力提升和區域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實踐團成員與社區工作人員圍坐座談,聆聽三線建設對城市肌理的重塑、對社區根基的滋養。從宏觀戰略布局到微觀生活煙火,大家真切觸摸到三線精神的時代溫度。三線建設是屬于城市、屬于人民的奮斗史詩,每一段講述、每一個故事,都為“擔當”二字寫下了生動注腳。
實踐團成員與河東店鎮褒河社區工作人員展開座談 王悅然供圖
03 社區宣講傳精神,老工口述續薪火7月25日,褒河社區的宣講現場成為傳播653精神與三線故事的重要陣地。實踐團成員以青春視角為切入點,生動講述653辦學過程中先輩們的堅守與奉獻,以及三線建設時期“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擔當精神。這既是對黨的歷史的學習與傳承,也是落實“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要求的具體實踐,鮮活的講述讓在場聽眾重溫熱血歲月,深刻感受精神傳承的力量。

實踐團成員在褒河社區展開653精神宣講 王悅然供圖
隨后,三線建設老工人紀含忠、吳福茂分享親身經歷。他們回憶起當年披星戴月搞建設、啃窩頭攻難關的艱苦場景,粗糙的雙手、泛紅的眼角,傳遞出最真實的奮斗印記。老工人的講述,讓抽象的三線精神轉化為有血有肉的信仰傳承,在青年心底播下精神火種,助力青春與歷史對話、與擔當同行,引導青年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實踐團成員與三線建設老前輩合影留念 王悅然供圖
04 重走建設奮斗路,古籍探尋文脈根7月26日,實踐團開啟“重走三線建設路”征程。成員們每一步都踏在先輩奮斗的足跡上,實地走訪中,從荒野到通途的變遷令人震撼,大家直觀感受到三線建設者改天換地的魄力與擔當。這一歷程深刻印證了黨領導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取得的偉大成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三線精神的生動體現。

實踐團成員重走三線建設之路 王宣淇供圖
同日,實踐團走進圖書館古籍室。泛黃的書頁間沉淀著地域歷史,油墨香中蘊藏著地方文脈根脈。三線建設的奮斗精神與古籍承載的文化底蘊相互交融,讓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傳承不僅要銘記先輩奮斗歷程,更要守護好歷史文化根魂,這既是對歷史的雙向致敬,也是踐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要求的具體行動。
實踐團成員于北校區圖書館前合影 王宣淇供圖
05 南北校史尋脈絡,古今交融悟傳承7月27日,實踐團一行參觀陜西理工大學南區校史館與古籍館,共同梳理學校發展的歷史脈絡。校史館內,清晰呈現出學校從三線建設時期艱苦創業,到新時代蓬勃發展的完整軌跡,彰顯出陜西理工大學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與時代進步共振的鮮明特征,這是高等教育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生動實踐。

實踐團成員參觀南區校史館 王宣淇供圖
古籍館中,珍藏的典籍承載著地方文化的根脈。通過參觀,實踐團成員既從校史中讀懂學校“扎根三線、服務地方”的使命傳承,也從古籍里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蘊,深刻認識到“傳承與奮進”是校史賦予的永恒課題,更是青年一代肩負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使命,與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緊密相連。

實踐團成員于古籍館研讀珍藏典籍 王悅然供圖
06 對話館長探內涵,品讀史料悟初心7月28日,實踐團一行對圖書館館長李宜蓬老師進行專訪,為理解653史料精神內涵打開了新窗口。李老師深耕653相關史料多年,將653辦學歷史融入三線建設的宏大敘事,以教育者的專業視角,深入剖析“艱苦奮斗、奉獻擔當”精神如何滋養一代代陜理工人成長。這一過程是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推動思政教育走深走實的有效途徑,引導青年從歷史中汲取精神養分。
實踐團成員聆聽李館長剖析三線精神 王悅然供圖
基于專訪中的認知啟發,實踐團成員品讀653史料匯編。字里行間,先輩們以校為家、以教報國的赤誠情懷躍然紙上。在史料的浸潤中,團隊進一步明確“思源溯心”之旅的意義:傳承三線精神與653精神,讓青春在接續奮斗中綻放光彩,讓歷史在新時代續寫新篇,這與“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時代要求高度一致。
實踐團成員于南校區圖書館前合影留念
躬身實踐悟初心,砥礪前行擔使命漫步在三線建設展覽館,撫摸著帶歲月痕跡的舊物,聽老工人講啃窩頭攻關的往事,我終于懂了“艱苦奮斗”不是空話。 與北大同學暢談理想,在653校史館追溯校史,于古籍室觸摸文脈,這場實踐讓三線精神從文字變成具象。老建設者“獻了青春獻終身”的誓言,李老師剖析的教育初心,都在告訴我:青春該與時代同頻。三秦大地的暑熱里,我觸摸到歷史溫度。作為青年,傳承不是回望,是如棧道石般筑牢精神根基,用擔當續寫新篇。這段旅程,讓我讀懂了“思源溯心”的真諦。
——中文2401班黃霞
參加“653思源溯心”暑期實踐團讓我收獲頗豐。從參觀原北大653分校舊址、三線工程紀念館,到專訪三線建設前輩、重走建設路,我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校史館里的史料、紀念館中的實物,還原了先輩們“白天建校、夜晚備課”的艱苦,彰顯“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653精神 。與紀含忠、吳福茂等前輩交流,他們樸實話語讓“奉獻”“奮斗”不再抽象。重走山路、翻閱舊籍,更懂先輩堅守。這段實踐,讓我深知青春應與家國同行。未來,我們會繼續傳承653精神,以行動踐行擔當,讓青春在傳承與奮進中閃光,不負先輩囑托,不負時代使命。
——中文2402班王宣淇
六天的“653思源溯心”實踐,于我而言更是一場精神上的共鳴。北校區紀念館里,北大師生在山坳搭實驗室的痕跡,讓我想起在部隊駐訓時扎根荒野練戰術的日子——“為國出力”的擔當,和軍人“聞令而動”的初心同根。聽紀爺爺說“國家一聲令下就來”,我格外懂這份決絕:曾身著戎裝,我知“舍小家為國家”的重量;看三線舊址斷墻間的堅守,恰似軍營里“扎根崗位”的執著,我們守疆土、他們建三線,都是答“國家需要”的考卷。校史館里653火種的傳承,更讓我明晰退役后方向:從“保家衛國”到“服務地方”,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國家需要就往前沖”的勁。這份精神,是前輩的光,也是我往后扎根奮斗的鎧甲。
——中文2403班楊嘉豪
腳踏饅頭山斑駁的混凝土基樁,指尖撫過家屬樓銹跡斑駁的“653-1972”牛奶箱刻痕,我觸摸到半個世紀前滾燙的青春年輪。那些睡草棚、啃窩頭的建設者,在煤油燈熏黑的巖壁下繪制圖紙,用豁口的鎬頭劈開秦嶺最硬的巖層。古籍室里泛黃的日記記載著暴雨夜徒手核算參數的堅守,周培源紀念館油燈碳痕中藏著“東方紅”升空的密碼。三線精神從未是課本里的鉛字,而是鎬尖劈石的火星、算珠浸水的韌勁、磚縫沁汗的忠誠。作為新時代青年,我愿做一粒扎根秦巴的種子——在荒山刻痕處汲取“安下心、扎下根”的養分,將“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誓言轉化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行動,讓父輩肩挑手扛的擔當,在我輩接續報國的征程中續寫新章。
——中文2401班李悅童
本次的實踐之旅從前期研讀三線建設資料,到走進褒河社區聆聽老前輩的奮斗故事,再到重走建設路、校史尋根,其中的每一步都讓我對“653精神”同頻共振,命運交織。那些泛黃的照片、老舊的工具、前輩們手心的老繭,都給予了我的以心靈崇高的洗禮。我深知“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653精神,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新時代的召喚。未來,吾輩更會將這份精神化作前行的動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653精神綻放新的光彩,在我們的征程中熠熠生輝。
——中文2404班曾星語
此番漢中實踐之旅,行程密集而富有深度,成為一堂錘煉思想作風、深化國情認知的生動課堂。親歷現場的調研與體察,顯著拓寬了我對當地歷史文脈與綠色發展實踐的認知邊界,使我對社會發展的現實圖景獲得了更為具象的感知。穿梭于厚重的歷史積淀與蓬勃的當代脈動之間,每一步見聞都成為連接古今的紐帶。這段實踐經歷遠非課堂的簡單延續,它更是洞悉社會、砥礪自我的關鍵熔爐。未來,我將始終秉持虛懷若谷的姿態,持續沉淀積累,矢志將實踐的深切體悟轉化為求學奮進的內生動力與明確航向,以實際行動傳承653精神,詮釋新時代陜理工學子的使命擔當。
——會計2401高伊喬
結語:
暑氣蒸騰,焐熱歷史余溫;足音鏗鏘,丈量精神縱深。“653思源溯心”的實踐長卷,是青春與歷史的隔空和鳴,是三線精神與653傳承的接力奔跑,更是青年一代深學黨史、感悟黨魂、踐行黨囑的鮮活注腳。當奮斗足跡烙進建設路的塵土、刻入古籍室的墨香、融入校史館的脈絡,我們終會明白:傳承從非駐足回望,而是以青春之我,續寫屬于這個時代的擔當華章。
以棧為基,筑牢精神磐石;似水為脈,潤澤時代沃土。愿我們懷揣這份熱忱與信仰,讓“思源溯心”的火種在歲月長河中永不熄滅、熠熠生輝。用年輕肩膀扛起時代使命,以實干姿態回應歷史召喚,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書寫青春無悔的擔當答卷。(通訊員:黃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