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工商大學鼟星研學社團隊繼續深耕懷化非遺文化沃土,走進懷化市非遺館,通過參與三場特色主題課程,在親手實踐與深度感知中,揭開懷化苗侗非遺的神秘面紗,讓青春腳步與千年文化再度熱烈相擁。
作為湖南工商大學 “專業實踐+文化傳承” 理念的延續,此次非遺館研學之行,旨在以更系統、更沉浸的方式挖掘懷化非遺的文化內核。非遺館的主題課程為同學們搭建了 “理論認知—技藝實踐—文化共鳴” 的階梯,讓大家從不同維度觸摸懷化文化的厚重肌理。
上午的香料制作課上,非遺館的傳承人早早備好當地特有的香葉、桂皮、靈香草等原料。 傳承人邊演示研磨手法邊講解,指尖翻動間,草木的清香便在空氣中彌漫開來。同學們圍站在工作臺前,小心翼翼地按照配比稱量原料,學著用古法石臼研磨。

圖為團隊成員體驗香料制作
隨后同學們參與服飾制作與藍染體驗課,將研學氛圍推向高潮。非遺館的藍染技藝傳承人先展示了一件件精美的苗侗服飾然后帶領同學們參觀了染房當布料被緩緩取出,藍白交織的紋樣在陽光下漸顯,大家紛紛驚嘆于這 “以布為紙、以藍為墨” 的藝術魔力。

圖為藍染技藝傳承人向團隊成員展示設計的服飾
下午的懷化特產參觀環節,更像是一場 “文化密碼破譯”。非遺館內陳列的靖州楊梅干、新晃龍腦、洪江古商城醬菜等特產,每一件都連著一段地域故事。“這些特產不只是吃的,更是懷化人順應時節、利用資源的生活哲學。” 團隊成員劉榮在筆記本上寫道。

圖為團隊成員逐一調研懷化各地特產
此次非遺館研學,讓湖南工商大學鼟星研學社的同學們從 “旁觀者” 變為 “參與者”,在香料的芬芳、藍染的靛藍、特產的滋味中,讀懂了懷化非遺背后 “天人共生” 的文化基因與 “代代相傳” 的生命力量。正如團隊指導老師所說:“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活在生活里的傳承。” 未來,團隊將繼續以青年視角記錄懷化文化,讓苗侗智慧在新時代煥發更持久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