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延安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匠心沈陽,非遺傳承”社會實踐小隊于2025年7月中旬赴沈陽市開展非遺文化探訪活動,先后走進了胡魁章筆莊、鹿鳴春飯店以及探訪東北大鼓傳承人霍大順,深入探索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淵源、技藝特色與傳承現狀,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
第一站:胡魁章筆莊,探尋百年制筆技藝
小隊于7月10日來到沈陽市沈河區沈陽路 40 巷的胡魁章筆莊。作為創立于 1823 年的中華老字號,胡魁章制筆技藝擁有近兩百年歷史。當年,浙江商人胡魁章在此融合南北制筆技藝,所制北派狼毫因工藝精湛,在道光年間成為宮廷御用筆,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關師傅為小隊成員詳細介紹了制筆工藝:一支符合“尖、圓、齊、健”標準的胡魁章毛筆,需經 126 道工序打磨而成。
交流中,關師傅談及技藝傳承面臨的困境:126 道工序耗時費力,培養一名成熟的制筆師傅至少需要 15 年,而現代文具的普及使得毛筆市場不斷萎縮,筆莊有時一個月也賣不出幾十支,有限的收入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同時,筆莊的宣傳多依賴老顧客的口碑,在社交媒體上曝光度低,許多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處藏在巷子里的“文化寶藏”。
第二站:遼味百年,從黑土貢味到遼菜非遺的傳承之路
接下來小隊于7月12日來到了沈陽市鹿鳴春飯店,探尋“遼菜傳統烹飪技藝”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遼菜非遺傳承人劉敬賢大師的弟子張陽師傅介紹了遼菜的歷史與現狀。
2014 年,“遼菜傳統烹飪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全國各大菜系中首個獲此殊榮的項目。而在如今,遼菜的傳承不僅要做到美味更要做到食品安全,張陽師傅對實踐隊員們說:“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一環,餐品的傳承離不開食品安全。”接下來張陽師傅為小隊成員介紹了“扒、燉、燒”等做法,其更使遼菜頗具特色。這次走訪,讓隊員們明白遼菜它背后的道理:守住安全、好好傳承,既不忘老規矩,又能跟著時代去改變。就像張陽師傅說的,一道菜連著地方水土和歷史,好好傳下去,遼菜才經得起時間的沖刷和食客的品鑒。
第三站:堅守傳承,探尋古老曲藝
第三站,小隊于7月13日拜訪了東北大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霍大順師傅,了解這門韻味獨特的民間藝術。這位農民出身的老師傅用自己六十余年的時間守護著這門曲藝。
東北大鼓以東北方言為骨,書鼓、簡板為韻,三弦、四胡伴奏為魂,自清代中期便在關東大地上傳唱。它兼容敘事與抒情,唱腔既有“奉調”的徐緩深情,亦有“東城調”的明快跌宕,藝人憑借一把鼓、兩塊板,便能演繹金戈鐵馬與兒女情長的多樣故事。霍師傅介紹,早期的東北大鼓稱“弦子書”,在田間地頭、廟會集市演唱民間故事,聽眾常會打賞致謝。到 20 世紀初,這門藝術體系逐漸完善,表演隊伍走向專業化,經典配置為藝人自擊書鼓、簡板,搭配三弦伴奏,有時加入四胡豐富音色;表演場所也從鄉村走向茶館、寺廟。霍師傅的爺爺霍樹棠老先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頗具名氣,常被張作霖請至大帥府“唱堂會”。
談及東北大鼓如今的發展困境,霍師傅坦言:“想在臺上完整演好大段曲目,沒有多年苦練根本上不了臺面。”這門藝術講究“聲情并茂”,藝人既需扎實的唱功打底,更要深入角色心境,精準傳遞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而當下,東北大鼓的受眾基礎漸窄,發展舉步維艱。
盡管面臨困難,霍師傅并未放棄,而是積極探索傳承之路:堅持帶徒傳藝,逐字逐句教唱腔、摳動作;錄制經典曲目存檔,走進校園舉辦講座;結合現代題材創排新段,借助短視頻平臺擴大傳播。霍師傅向隊員們展示了他的日常練習場景:先聽錄像,再開嗓練聲,隨后挺直腰桿唱上幾段;遇有細節存疑,便反復回看錄像琢磨,有時甚至會為一句唱詞推敲許久,唱至高潮處,還會自撫手掌、點頭叫好。
此次沈陽非遺探訪活動,讓小隊成員深入了解了胡魁章制筆技藝、遼菜傳統烹飪技藝和東北大鼓的歷史與現狀,深切體會到非遺傳承的不易與堅守的力量。隊員們在此次探訪實踐中收獲良多,切身體會到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不易,非遺的種子將通過此次活動深深埋進隊員心中,激勵他們奮勇前進,以青春之力助力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文編:高浩然,吳佳峙,李肇星
攝影:楊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