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的七月,暑氣裹著遼河的水汽漫進娘娘宮村。我們的三下鄉隊伍剛把行李搬進村委會,就被一群追著問“老師好”的孩子圍住——這場鄉村助教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遇,從一開始就浸著泥土的芬芳與熱忱。
實踐隊結合鄉村教育實際需求,為當地小學生開設了趣味課堂。志愿者們通過繪本故事、互動游戲等形式,講解愛國主義、科學小實驗等知識,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針對留守兒童居多的特點,隊員們還設計了心理疏導小課堂,用傾聽與陪伴填補孩子們的情感空缺。
在愛國主義教育環節,隊員們以“家鄉的紅色故事”為切入點,通過短視頻、情景劇等方式,講述遼沈戰役中的英雄事跡,帶領孩子們制作“愛國主題手抄報”,讓紅色基因在潛移默化中浸潤心靈。“原來我們家鄉有這么多英雄,我以后也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一名小學生的話道出了活動的意義。在愛國主義教育環節,隊員們創新形式,將當地紅色資源融入教學。通過播放遼沈戰役紀錄片片段、講述錦州戰役中的英雄故事,讓孩子們了解家鄉的革命歷史,引導孩子們表達愛國情感。
活動期間,實踐隊還走訪了村里的老黨員,聽他們講述娘娘宮村的發展變遷與奮斗故事,更深刻地理解了鄉村振興與愛國情懷的緊密聯系。志愿者們表示,此次實踐讓他們在服務鄉村中成長,未來將繼續用青春力量助力基層發展。
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為娘娘宮村的孩子們帶去了知識與歡樂,更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青年擔當,讓愛國主義精神在鄉村沃土中生根發芽。
來源:航海大學航運學院
作者:何鑒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