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養老問題已成為重要挑戰。強調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這要求我們積極探索智慧養老等創新模式,推動養老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科技賦能應對老齡化社會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長青藤"社會實踐團隊深入蘇州多家數字化養老院開展調研,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從智慧養老設備應用、服務模式創新、管理體系優化等多維度,系統探究數字養老的發展現狀、面臨痛點及突破路徑,為完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提供實踐參考。
昆山探索"智慧養老"新路徑:數字化賦能與區域協同發展
昆山市作為長三角地區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縣域之一,近年來積極試點"智慧養老"新模式。"長青藤"社會實踐團隊深入昆山調研,全面了解當地養老服務的數字化轉型現狀。
調研團隊在昆山玉誠護理院發現,該院已全面部署清雷科技數字醫養解決方案,該系統包括貝加安智慧養老平臺、觸屏電腦可視化中心和毫米波雷達監測產品,實現了對長者生命體征的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通過數字化手段,我們能更精準地掌握長者的健康狀況,及時提供個性化的醫養服務。"護理院負責人介紹道。
然而,團隊在走訪昆山尊容頤養院、昆山市福利院等機構時發現,類似數字化應用尚未得到普及。這一現象反映出昆山市養老機構數字化發展存在不均衡問題,部分傳統養老機構在技術應用和資金投入方面仍面臨挑戰。
調研顯示,昆山市養老機構布局呈現明顯的區域集聚特征。多數養老院集中在城西地區,近年來西部醫療區的不斷完善,為老年人就醫提供了便利。同時,昆山政務服務中心西區集中辦理社會保障業務,進一步優化了老年人的辦事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不在醫療核心區的養老機構也配備了相應的醫療資源。例如,部分偏遠地區的養老院通過與周邊醫院建立合作關系,確保老年人能夠就近獲得醫療服務。這種"醫養結合"的區域協同模式,有效提升了養老服務的可及性。
在蘇康養·海峽康養人才培訓基地,團隊了解到這個2024年新建的綜合性培訓平臺正在為養老行業輸送新質養老人才。
蘇州"虛擬養老院"引領智慧養老新趨勢:科技賦能與人文關懷并重
“長青藤”團隊實地探訪了蘇州"虛擬養老院"智慧平臺,這一創新模式正重新定義現代養老服務。該平臺由姑蘇區政府主導建設,通過智能終端為2.3萬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務,包括緊急呼叫、健康監測、送餐上門等,實現服務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有效降低機構養老壓力達30%。團隊成員親身體驗了監測手表、緊急呼叫裝置等智能設備。"這些設備操作簡單,卻能給老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團隊成員表示。
在康養之家·吳園,這個以蘇州博物院和蘇州園林為設計靈感的高端養老社區,數字化設備與傳統文化元素完美融合。觸屏電腦可視化中心不僅提供便捷服務,更成為連接老人與現代科技的橋梁。
在吳江區永鼎護理院的走訪中,團隊與老人們進行了深入交流。在與一位武漢大學退休教授交談中,她雖然聽力衰退,我們交談有一些困難,但老人眼中閃爍的喜悅光芒,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替代親情的溫暖。"數字化確實提升了養老服務的效率,但家人的陪伴才是老人最需要的。"護理院負責人感慨道。
調研發現,蘇州的智慧養老模式正在形成"科技+人文"的雙輪驅動:一方面通過虛擬養老院等創新平臺提升服務效率,另一方面注重保留傳統養老中的人文關懷。這種平衡發展的理念,或將成為未來養老產業的重要方向。
昆山與蘇州智慧養老模式對比研究:縣域實踐與都市創新的雙城啟示
昆山作為縣域試點,呈現"小而精"的特點。其智慧養老建設主要聚焦機構養老數字化改造覆蓋范圍相對有限,存在城鄉發展不均衡現象。而蘇州主城區則體現"大而全"的特征,形成規?;站W絡,展現出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
昆山面臨的主要是"基礎性難題":資金不足導致數字化普及率低,僅30%機構部署智能系統,農村地區覆蓋薄弱。蘇州的挑戰在于"高質量發展":如何避免科技應用帶來的情感疏離,維持虛擬服務與現實關懷的平衡。
昆山的實踐為縣域提供了可復制的"醫養區域協同"樣板,其低成本解決方案適合向中小城市推廣。蘇州的創新則代表了大城市智慧養老的進階方向,其平臺化運營模式和人文科技融合經驗,對經濟發達地區具有示范意義。
兩地的對比揭示了智慧養老發展的梯度性特征——昆山著重解決"從無到有"的基礎覆蓋問題,蘇州探索"從有到優"的品質提升路徑。未來應加強市縣聯動,推動昆山的區域協同經驗與蘇州的平臺技術優勢互補,共同構建長三角智慧養老示范區。值得注意的是,兩地都驗證了"科技是手段,人文是根本"的發展規律,這一認知對全國養老體系建設具有普遍啟示。供稿圖文: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