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體悟中國基建的創新實踐與建設智慧,從重大工程建設中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8月10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就觀察”暑期社會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前往港珠澳大橋參觀學習。
觀橋悟情:在同心橋中厚植家國情懷 實踐團成員乘大巴行進于大橋之上,三座航道橋的身影依次清晰。九州航道橋與江海航道橋的功能與造型,讓實踐團成員先一步感受到工程的細節與內涵。行至青州航道橋時,橋塔頂端的“同心結”造型吸引了實踐團成員的注意,講解員介紹這一設計以中國結為原型,象征粵港澳三地人民同心同德的深厚聯結。實踐團成員表示,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是國家實力的生動注腳,更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同心協作的典范。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察橋梁模型
護豚筑夢:以綠色理念詮釋責任擔當 港珠澳大橋橫跨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講解員為實踐團成員講述了建設團隊與白海豚之間的故事:這片海域是中華白海豚的家園,為保護其棲息環境,建設團隊邀請生態專家參與方案設計與實施,采用工廠預制構件、低噪音設備等環保措施,同時為給白海豚“讓路”調整工期,守護工程與自然的和諧。
實踐團成員了解到,港珠澳大橋施工期間,在珠江口流域的白海豚數量從1200頭增至2000余頭,真正實現了“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的生態奇跡。這讓實踐團成員明白,大國工程既要突破技術難關,也要兼顧生態保護,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生命共同體”。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察海豚身影
破壁創新:用中國標準彰顯科技自信 當大巴車駛入海底隧道段,講解員引導實踐團成員觀察車窗外隧道內壁,并指出該隧道以世界頂尖深埋沉管技術實現完全無滲漏,突破行業傳統觀念。同時,實踐團成員發現手機5G信號持續滿格,講解員解釋到,建設團隊采用“泄露電纜+對數周期天線”的技術,實現隧道內5G信號網絡全覆蓋。
從“不漏水”的中國方案到全隧道的5G覆蓋,正是港珠澳大橋所代表的中國標準與中國質量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建設者的卓越智慧與攻堅精神。
圖為實踐團成員詢問海底隧道相關問題
港珠澳大橋不僅架起三地通路,更樹立起大灣區創新共進的精神標桿。親身見證大橋的匠心與擔當,實踐團成員堅定:未來要用專業本領續寫基建傳奇,以青春力量助力大灣區建設、筑牢國家發展根基。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港珠澳大橋合照
作者:張毓桐 王財壯
指導老師:王弋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