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至8月1日,上海電力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浪潮實踐隊深入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探尋新四軍故事,學習新四軍精神。
當“浪潮”實踐隊年輕而堅定的腳步踏上安徽定遠,這片被歷史硝煙浸潤、被英雄熱血澆灌的土地便喚醒了歲月深處的磅礴力量。他們肩負時代囑托,追尋曾響徹華夏的“抗戰號角”——從藕塘革命紀念館的烽火記憶,到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的青春回響,一場連接歷史與未來的紅色傳承之旅,就此展開。
(團隊成員與藕塘革命紀念館工作人員合影。張思齊供圖)
走進藕塘革命紀念館,時光仿佛倒流。斑駁墻壁上的烽火痕跡、泛黃的軍裝、磨損的槍支,還有照片上年輕堅毅的面龐,都在訴說著用鮮血與信仰寫就的史詩。講解員的聲音穿越時空,讓張德興點燃的希望之火、戴國興以青春播撒的革命火種,都化作鮮活畫卷在隊員們眼前展開。歷史不再是遙遠的文字,而是奔涌的浪潮,在年輕胸膛里激蕩。
(團隊成員參觀藕塘革命紀念館。張思齊供圖)
這份激蕩并未隨參觀結束而停歇。隊員們與紀念館工作人員圍坐座談,思想的溪流在此交匯。他們深知紅色剪紙的生命力源于歷史真實,細致探討如何挖掘史料、嚴謹考證,讓每幅作品的人物、場景、器物都經得起推敲;更思考如何為紅色文化注入新活力:用AI讓剪紙場景“活”起來,開發融入新四軍元素的文創,以短視頻講述剪紙背后的故事,讓英雄從歷史中走出,變得有血有肉。這場對話,讓歷史的莊重與青春的溫度找到了共鳴的支點。
(團隊成員與藕塘革命紀念館交流討論。張思齊供圖)
7月31日,實踐隊的腳步邁向原野上的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三十畝土地上,草木蔥蘢,安息著七百多位抗戰時期犧牲的新四軍年輕戰士。21.74米高的紀念碑銘記著浴血歲月,主雕塑中那只破地而出的手臂,托舉著未竟的理想與對光明的渴望。年年綻放的勿忘我,訴說著“永遠不要忘記”的囑托。大橋戰斗中僅留9元1角和煙斗的營長、府尖山激戰中堅持重返前線的戰士,還有臨終叮囑“等勝利了告訴我”的張澤國,他們的故事早已刻入民族記憶。
(團隊成員參觀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張思齊供圖)
實踐隊的青年們,以剪紙為犁鏵,深耕這片紅色沃土。他們將藕塘的烽火、王小廟的赤誠,化作方寸間的藝術。這些作品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情感紐帶,用年輕人的方式訴說著“從未忘記”。
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浪潮”實踐隊的行動,正是紅色基因創造性轉化的生動注腳。他們以剪刀為筆,以創新為翼,讓剪紙的紅映照歷史的紅,讓青春的光輝映信仰的光。那些長眠的英魂或許無名,但當青年們接過精神火炬,他們的理想便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化作永不熄滅的星火,照亮民族復興的前路。
通訊員: 黃馨怡 李若昀
稿件題材:文字投稿
稿件類型:實踐紀實類
團隊全稱:上海電力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赴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新四軍精神傳代代,紅色文化起浪潮”暑期社會實踐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