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精神的征程中,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已然成為培育青年擔當精神的關鍵一環。歷史就像一面鏡子,能讓我們看清過去,也能照亮未來,而紅色教育基地則是傳承歷史的珍貴資源,對青年一代樹立正確價值觀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在當今快節奏的時代,盡管信息獲取便捷,但許多年輕人對紅色歷史的關注度和理解深度仍顯不足,他們缺乏對這段歷史的系統認知和情感共鳴,或者有的雖有意愿卻不知如何更好地參與其中。為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感受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并且引導當代大學生深入學習革命歷史,激勵他們擔當傳承紅色精神的責任,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揚抗戰精神,勵青春擔當”團隊于6月19日前往南京紅色教育基地及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烈士陵園,開啟了本次社會實踐之旅。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參觀學習南京紅色教育基地中黨史時光軸的展示內容,了解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建黨到2022年的發展歷程。大家沿著時光軸緩緩前行,駐足于每一個關鍵歷史節點前,從嘉興南湖的紅船啟航到新時代的偉大復興,感悟黨在百年征程中歷經的風雨與輝煌。
圖為團隊成員在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烈士陵園紀念碑前緬懷先烈,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革命先烈致以最深切的緬懷。成員們整齊列隊,莊嚴肅立,在紀念碑前默哀三分鐘,隨后敬獻花籃,表達對先烈的無限敬意與哀思。
除了實地參觀學習,團隊宣講組的同學們還帶著從紅色教育基地汲取的精神力量與責任擔當,走向鄉村、社區等不同場所,開展了一系列紅色宣講活動。
圖為團隊宣講組隊員嚴文走進社區黨建活動室,面對在場的黨員和居民開展紅色宣講。她結合在紅色教育基地感悟到的精神力量,著重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后,一代代共產黨人在建設祖國過程中展現出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從戈壁灘上隱姓埋名研制“兩彈一星”的科研工作者,到為改變貧困山區面貌扎根基層數十載的扶貧干部,她用一個個具體鮮活的事例,展現了不同時代共產黨人如何將革命時期的拼搏精神轉化為建設國家的實際行動。她提到,這些從紅色教育基地中讀懂的堅守與擔當,告訴我們紅色精神從未過時,它在新時代依然是激勵我們攻堅克難的強大動力,希望大家能從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各自的生活中踐行這份精神,讓奮斗的底色永遠鮮亮。
圖為團隊宣講組隊員周祁。她走進社區活動室,為社區居民講述紅色故事,其中便有九一八事變中東北軍民的抗日故事。她結合歷史細節,再現了1931年9月18日那個夜晚,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反誣中國軍隊,進而進攻東北軍北大營后,東北軍民自發組織抗日義勇軍、東北抗聯奮起抵抗的英勇場景,讓居民們深刻感受到了在民族危亡之際,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團隊經過實地考察參觀各個革命博物館學習到了紅色抗戰精神,隨后我們將這種精神進行轉化為實際活動,做到真正的實踐落實。
圖為團隊宣講組隊員張鵬。他走進鄉村文化廣場,面對聚集在此的老人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科普網絡詐騙知識。從常見的網絡刷單騙局——以“高額返利”為誘餌誘導老人墊付資金最終失聯,到偽裝成“客服”以“退款理賠”為由索要銀行卡信息和驗證碼的套路,他結合真實案例,細致拆解了騙子盜取個人信息和銀行錢財的常用手段,還反復叮囑老人們“凡是要求先轉賬的都是詐騙”“不輕易點陌生鏈接、不隨便透露密碼”,讓老人們對網絡詐騙的套路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掌握了基本的防范技巧。
圖為革命先輩楚蘭成舊照片和經過AI技術修復過的新照片的對比圖。我們借助AI技術,對革命先輩的老照片進行修復與還原。原本有些斑駁、模糊的影像,經AI處理后,變得清晰生動,仿佛能讓我們更直觀地觸摸到先輩們的青春模樣。這是技術對歷史的“喚醒”,更以新穎方式,讓年輕一代跨越時空,與革命先輩產生情感聯結,為傳承紅色精神拓展了新的路徑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