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州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新質力·青創先鋒隊" 深入徐州依科電氣有限公司、蘇州市鑫達試驗設備有限公司,以實地觀摩、深度交流等方式探秘新質生產力發展密碼。這支實踐隊伍將專業學習與產業實踐緊密結合,在走訪中直觀感受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動力。
2025年7月,徐州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的新質力·青創先鋒隊帶著對科技創新的探索熱情,踏上了深入企業一線的征程。響應國家“三下鄉”社會實踐號召,該團隊前往徐州依科電氣有限公司、蘇州市鑫達試驗設備有限公司等單位,開展以“探尋新質生產力,青年創新顯擔當”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觀摩、與從業者深度交流等方式,讓隊員們真切感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態勢,激發自身投身創新的內生動力。
為響應國家“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團隊聚焦前沿技術在產業升級中的實踐應用,旨在通過走訪優秀企業、對話行業先鋒,拓寬視野,深刻體會科技創新的力量與青年奮斗的意義,感悟新時代青年在科技領域的責任與擔當。
基礎研究與工程實踐的創新融合
劉楓琳分享了自己在控制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研究經歷。她本科就讀于機電學院,畢業后赴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電子技術大學深造,獲碩士學位并以全優成績畢業。其研究方向為極限快速響應的數字控制系統設計,通過優化算法和數學建模,實現控制系統在有限步數內完成過渡并達到零穩態誤差。“傳統控制方法往往只適用于低階系統,我們團隊提出了適用于高階系統的控制器設計新方法,突破了這一限制。”劉楓琳介紹道。她將Z變換與狀態空間模型相結合,簡化了復雜系統的數學推導,顯著提升了系統響應速度。這些創新成果為高速高精度控制系統設計提供了新思路,讓在場學子深刻體會到基礎研究與工程實踐結合的重要性。
結合自身科研經歷,劉楓琳鼓勵隊員:“當代青年要不斷提升專業技能,保持創新活力和奮斗激情。” 她談到,面對科技競爭的時代重任,青年人既要胸懷遠大理想,又要腳踏實地、敢作敢為,將個人追求融入國家科技創新大局。這番話引起實踐隊員的強烈共鳴,大家紛紛表示,今后學習中要夯實理論基礎、勇于探索未知,努力成長為能夠擔當科技強國使命的創新人才。
團隊成員于徐州泉山森林公園合照 朱奕羽攝
徐州依科電氣有限公司:智能裝備賦能產業升級
在徐州依科電氣有限公司,實踐隊成員實地觀摩了高精度智控矩陣電子皮帶秤的運行。該設備采用8組矩陣秤體單元和C6級高精度傳感器,通過多點分布式測量結構,有效抵消皮帶張力變化影響,在9.6米超短稱量區域實現±0.2%的精度,穩定性周期長達12個月以上。公司創始人曹逢介紹,設備搭載的矩陣自動校驗系統可獨立檢測每路傳感器,無需人工干預,已廣泛應用于華能、寶武鋼鐵等企業。
“寧波港的項目中,這套系統讓貿易結算效率提升30%,糾紛率大幅下降。”曹逢以案例說明技術對傳統產業的賦能作用。他提到,公司注重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發部員工李國浩從售后崗位起步,憑借電氣工程與計算機雙專業背景,如今已主導多項技術開發,薪資連升三級并享受特殊人才津貼,“跨學科學習和實戰鍛煉是突破技術瓶頸的關鍵”。
團隊成員于徐州綠地瀛海合照 呂雅美攝
蘇州市鑫達試驗設備有限公司:綠色智能技術引領行業前沿
實踐隊在蘇州市鑫達試驗設備有限公司看到,高低溫試驗箱、鹽霧腐蝕試驗箱等設備正有序生產。技術負責人演示了設備的精準控溫功能:“進口溫控儀讓精度達±0.1℃,可模擬-40℃至70℃的極端環境,滿足電子、汽車行業的質量檢測需求。”實驗室里,紫外燈光照試驗箱為高校新材料耐老化研究提供穩定環境,助力科研數據可靠性。
企業的智能化升級舉措引發關注:電動密封門通過深度學習實現自動啟閉,PCB電路板超聲波清洗裝置配備廢液回收系統,減少水資源和化學試劑浪費。“我們正融合5G與數字孿生技術,推進設備遠程監控與數據分析。”負責人透露,2025年高端智能溫控項目將進一步提升半導體設備領域競爭力。
團隊成員于蘇州市鑫達環境試驗設備公司合照 沈弋斌攝
團隊成員于蘇州市鑫達環境試驗設備公司合照 沈弋斌攝
通過此次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青年的積極參與。大家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主動學習跨學科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努力成為推動創新發展的生力軍。
這場實踐活動,讓青年學子走出校園,近距離觸摸科技與產業融合的脈動,不僅深化了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更明晰了自身在時代發展中的責任與方向。隊員們用觀察與思考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擔當,為未來投身科技創新、助力國家發展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