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不息閩南韻,攜愛共話星星路”——福建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社會實踐隊赴泉州豐澤區(qū)開展非遺音樂學習與特殊教育座談交流活動


(攝影:陳雪燕,陳思穎)
以音傳韻:探索閩南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活動伊始,實踐隊成員在閩南音樂唱作人詹海清老師的帶領下,走進閩南語音樂與工藝傳承的精彩課堂。詹老師以“聲聲不息,閩南韻”為主題,從基礎發(fā)聲技巧入手,詳細講解了唱歌中的腹式呼吸、丹田用氣等專業(yè)知識,并現(xiàn)場引導學生進行呼吸練習,親身體驗科學發(fā)聲的重要性。課程中還穿插了對中國音樂“五音補全”理論的介紹,幫助大家理解宮、商、角、徵、羽五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聯(lián)系。
隨后,詹老師與同學們共同歌唱閩南語歌曲《世界第一等》《愛拼才會贏》,悠揚的旋律、質(zhì)樸的歌詞蘊藏著充沛的情感與力量,迅速引發(fā)現(xiàn)場共鳴。
以心叩問:走進“星星的孩子”的成長世界課程結(jié)束后,實踐隊與“非遺星工坊”的負責人周婷婷老師展開了深入座談。婷婷老師詳細介紹了機構如何以“非遺+融合教育”為核心理念,通過音樂、手工藝等形式,為孤獨癥兒童提供康復訓練與表達平臺。
她分享了一個特別的孩子故事:“有個孩子不愿開口說話,但他會跟著音樂打節(jié)奏、模仿旋律。那一刻,我意識到非語言的方式也能溝通心靈。”她分享道,理解與尊重比干預和糾正更重要,唯有從孩子的世界出發(fā),才能真正建立連結(jié)。
隊員們在座談中向婷婷老師分享了這五天來與孤獨癥群體接觸的所見所感,包括與孩子們一起繪畫、做游戲、拼圖互動等細節(jié)。婷婷老師認真傾聽后,也結(jié)合自身多年從事特殊教育的經(jīng)驗,回應了隊員們的困惑與感觸。她說,真正理解孤獨癥兒童的情緒和行為,需要更多耐心和包容,而非急于求成的干預。她的分享為實踐隊成員進一步認識“星星的孩子”提供了新的視角,也幫助他們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反思自身未來的醫(yī)學職業(yè)使命。
圓滿落幕:實踐隊員收獲良多他們,是“星星的孩子”,在自己的節(jié)奏中靜靜綻放;
我們,是走近他們的旅人,嘗試用真心和陪伴,點亮他們的世界。
這個夏天,福建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星語暖刺桐,醫(yī)路叩心扉”三下鄉(xiāng)實踐隊走進泉州市洛江區(qū),走近一群特別的孩子。我們陪他們拼圖、繪畫、奔跑、歌唱,和他們一起感受世界的溫度,也悄然經(jīng)歷一場場心靈的成長。
有的孩子用擁抱和貼紙傳遞喜歡,有的孩子用沉默表達信任,有的孩子在你的引導下終于畫出屬于自己的那一筆。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世界不封閉,只是靜靜地等待你讀懂他們的“頻率”。
在這些日子里,我們收獲了太多溫柔的片段和難忘的眼神。五位隊員將他們的故事娓娓道來,每一句都是走心的回望,每一段都是他們與“星孩”雙向奔赴的真實記錄。
以下,是五位隊員的溫暖感悟--
或輕聲細語、或動情回望,他們眼中的“星星的孩子”,一定也會觸動你的心。
李子炫: “他們用貼紙、擁抱、摔倒的‘表演’,認真地參與、努力地表達自己,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獨特’的分量。”
吳紫熒: “他們的友誼像墻角生長的藤蔓,無聲卻溫柔;而陪伴他們,更像一場雙向的成長。”
鄭楠楠: “他們從不拒人于千里,只是需要我們用耐心和善意,去讀懂那些藏在沉默里的柔軟。”
陳伊冉: “哪怕只是一個貼紙的鼓勵,一次手把手的幫助,也能成為他們走出一步的起點。”
劉恒祥: “公益不只是付出,更是心靈的雙向共鳴。在給予的同時,我們也被他們的純粹照亮。”
這群孩子教會我們:
真正的陪伴,是放下預設,用心靠近。
真正的理解,是不以常規(guī)去丈量,而是用善意去聆聽。
真正的尊重,是看見他們每一個微小卻努力的表達。
這個夏天,因為你們,星光不再遙遠。